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你知道內蒙古“盟”與“旗”的由來嗎?

2016-11-07 11:06:34 | 來源:草原文化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把蒙古各部都分成若干單位,這種最基本的單位就叫旗。現在,內蒙古地區的盟,有的已改成了市,但作為歷史的見證,“盟旗”依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很多人對內蒙古人稱來自“某某盟”、“某某旗”感到迷惑不解。他們常常問:“啥叫盟,啥叫旗呀?”被問的往往也説不清楚。這裡就講講“盟”與“旗”的由來吧。
  清朝的奠基人是努爾哈赤。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國號為清,改族名女真族為滿族。在這期間,內蒙古地區陸陸續續歸清朝統治。這樣,清朝作戰時就增加了大量驍勇善戰的蒙古兵力。

  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把蒙古各部都分成若干單位,這種最基本的單位就叫旗。
  為什麼叫“旗”呢?這得從女真族説起。在氏族制時期,只要出獵,不管有多少人,都要按氏族而行,每10個人為一個單位,各出一支箭,以一人為頭目。這種組織叫“牛錄”(滿語)。後來,從努爾哈赤開始,把這種狩獵組織增大,改編為統轄300人的最基本的行政單位和軍事單位。此後,他又增大為更大的單位,叫“固山”(滿語)。
  1601年,他正式成立了4個固山;1615年,又設立了8個固山。8個固山約有6萬人。8個固山各有旗幟,旗幟顏色各不相同:正黃、正紅、正藍、正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因為有旗幟的緣故,漢語就把固山譯為“旗”。我們經常説的“滿洲八旗兵”,即來源於此。後來,清朝把歸附它的蒙古族,也編為8個旗,叫“蒙古八旗兵”,旗色也是上述八種。這裡説的旗,主要是軍事單位,是適應打仗而設立的。
  它主要有三種性質:一是為了軍事需要,規定適齡男子都要接受軍事訓練;二是行政單位,旗的最高長官稱札薩克;還設有大小官員。三是相對固定的地區。所以,這種旗,不僅是軍事單位、行政單位,而且是清朝賜給蒙古封建主的世襲領地。


  那麼,“盟”又是怎麼回事呢?盟由會盟而來。清政府為了加強統治,所以規定臨近的各旗,每三年舉行一次會盟(有時一年舉行一次)。會盟的地點由政府決定,通常在便於各旗集中的地方。一經指定,這個地方就有了“盟”這個名稱了。清政府曾把內蒙古分為49個旗,6個盟。每個盟都設盟長一人,副盟長若干人。開始,盟長是會盟的召集人,並不參與各旗的內部事務,更無權發佈命令。清朝時,內蒙古地區旗、盟的具體名稱以及其範圍的大小,以及管事的多少,都曾有過不少變化。
  現在,旗、盟這樣的名稱一直延用著,不過其內涵與清時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旗是相當於縣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盟則相當於地區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地區以前叫專區。一個盟一般包括若干個旗那麼大的範圍,盟設有行政公署,行政公署是省或自治區的派出機關。
  現在,內蒙古地區的盟,有的已改成了市,但作為歷史的見證,“盟旗”依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