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內蒙古曆史人物:周武帝宇文邕

2016-10-19 09:41:03 | 來源:內蒙古曆史人物:周武帝宇文邕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北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543─578年)字禰羅突,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周太祖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

  北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543─578年)字禰羅突,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周太祖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西元560年—578年在位。  

    人物生平
  宇文邕,字禰羅突,西魏大統九年(543年)出生於同州,是西魏權臣和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第四子,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北周明帝宇文毓的弟弟,母為叱奴太后。
  宇文邕,自幼孝敬,聰明有才識,他的父親宇文泰説:“繼承我的大業的人,必定是宇文邕。”
  宇文邕十二歲的時候,被封為輔城郡公。孝閔帝宇文覺稱帝建立周朝後,拜為大將軍,出鎮同州。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後,遷任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武成元年(559年),任大司空、治禦正,並進封為魯國公,領宗師。甚得明帝的寵愛,朝廷大事,多有參與。宇文邕性格沉穩有遠識,非因顧問,終不輒言。明帝經常感嘆説:“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登基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權臣宇文護毒死明帝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仍掌朝政。天和七年(572),宇文邕誅殺宇文護,始親自處理國務。
  建德四年,他獨與齊王宇文憲等少數人策劃,力排眾議,決定伐齊並親自統軍圍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因病還師。次年又率大軍伐齊,幾路並進,攻克平陽(今山西臨汾)。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時軍事失利,自己僅得免。其後聽從宇文忻“死中求生,敗中取勝”的建議,終於攻克晉陽。六年,入鄴,滅北齊。從此擁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為後來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宇文邕生活儉樸,諸事希求超越古人,對宇文護及北齊所修過於華麗的宮殿一律焚燬,對下嚴酷少恩,但果斷明決,耐勞苦,征伐時躬親行陣,得士卒死力。
  齊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為廝役的雜戶,周境有從東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虜的良人沒為奴婢,他都豁免為良人。突厥強盛,目北齊、北周為在南兩兒。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為後,滅齊之後,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軍分五道伐突厥。
  去世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在親徵突厥的途中病倒,回到洛陽當天就病逝了,時年35歲,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于孝陵。
  為政舉措
  消滅北齊,統一北方
  宇文邕登基後,把目標定為消滅北齊,統一北方,為此決定集中精力搞好內政,增強國力。而當時北齊國力已是江河日下,漸漸失去了在經濟上和軍事上與北周對抗的實力。宇文邕於是于西元563年聯合突厥出征北齊,屢屢獲勝,攻佔北齊20余城。後因突厥撂了挑子,北周軍隊孤軍奮戰最後失敗。
  這次失敗使宇文邕摸清了雙方的實力對比,決定繼續發展和增強北周的國力。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宇文護向一座大山一般擋在他親政的路上。宇文邕決定先除掉宇文護(同時宇文護與宇文邕之間還有殺兄之仇),掃親親政的障礙。宇文邕與對宇文護不滿的大臣多次商議,終於擬定誅殺宇文護的計劃。西元572年,宇文邕設計在太后宮裏殺掉了宇文護,隨後將其兒子、兄弟及親信斬盡殺絕。終於迎來親政。
  親政後武帝把注意力集中在內政上,發展生産,吸收均田農民充當府兵,擴充軍備加強實力。
  西元575年,自感實力大增的周武帝派18萬大軍討伐北齊,接連攻克了北齊30座城池,最後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棄進攻,班師回朝。這次出征使得北齊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北周抗衡了。
  西元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鄴城,俘獲齊主,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為日後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武帝滅佛
  建德二年(573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
  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不怕死後下地獄的威脅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