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阿魯科爾沁旗朝格圖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清代本旗十座罕山包括此山。正如朝格圖山碑文記載,唐初今阿魯科爾沁旗地面為九姓鐵勒人的駐牧地,而肖姓契丹源出九姓鐵勒。
文/佔·達木林斯榮
阿魯科爾沁旗朝格圖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清代本旗十座罕山包括此山。該山挺拔疊翠,綿延數十里,其西南端異峰突起,山頂開裂,寬度約五十多米,俗稱朝格圖金蓮子。
朝格圖山周圍文物古跡十分豐富,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僅遼墓群十多。阿魯科爾沁旗十四座古城之一的浩特紹榮城在此山東面不遠處,林丹汗查幹浩特城,距離此山西北約五、六十里。山北面有《大清一統志》記載的巴顏喀喇遺跡。山南有清代阿魯科爾沁旗第四任扎薩克楚依郡王陵寢。他在東烏珠穆沁旗烏拉蓋河與噶爾丹交戰中受傷被執不屈,後借機逃回,同族幾位臺吉及所領三百名官兵全部遇難。康熙三十年(1691),楚依晉陞多羅郡王,同族幾位臺吉的子孫晉陞頭等臺吉,賜號達爾漢,並世襲罔替,這些臺吉的官帽上頂珠的顏色為紅色,紅色用蒙古語謂烏蘭,故稱他們為“烏蘭臺吉”。
近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及阿魯科爾沁旗考古工作者對耶律羽之、耶律祺二人的兩處家族墓進行搶救發掘。
《遼史》有耶律羽之傳,而無耶律棋其人。不過,在遼寧北票出土的北大王耶律仁先之子耶律慶嗣墓誌中提到此人。耶律仁先父子長期與阻卜交戰。《遼史》沒有蒙古,而有阻卜。該兩合墓誌被發現,我們才得知,殺死耶律慶嗣的人是克烈部落王汗的祖母,而阻卜是蒙古族,耶律慶嗣墓誌記載“時清寧九載(1063)也,是歲宗元及子涅裏骨□叛犯蹕,詔公與今 (時間為1094年)漆水郡王、知樞密院事耶律棋,具甲胄兵仗,左右冀衛”。《遼史》記載:壽隆元年(1095),“以知北樞密院事耶律阿思為北院樞密使”。耶律阿思從一箭把涅裏骨射下馬,轉危為安開始,至遼代晚期封王拜相位居三公”耶律棋的漢文墓誌被砸碎,殘存三百餘字,更詳細情況無從得知。我們認為耶律阿思與耶律祺實為一人,一個是契丹名,另一個為漢名。
考古工作者發掘清理十座遼代墓葬及一處殉車葬,出土三百多件精美文物和七合墓誌及一輛長九米的大型木車。墓誌現藏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七合墓誌及木車是研究契丹族的始祖奇首可汗、契丹族源、契丹木葉山以及阿魯科爾沁旗歷史沿革的極為寶貴的實物證據。物證與史證互為印證,至今尚未解決的契丹史的諸多問題,可以得到較為滿意的答案。
契丹始祖奇首可汗的生活年代尚未確定,甚至歷史上確有其人都受到懷疑。
朝格圖山耶律羽之墓誌記載,契丹皇族,“其先宗兮佶首(奇首可汗),沠出石槐(檀石槐),歷漢、魏、隋、唐已來世為君長”。出土地方不詳的北大王耶律宗願墓誌(現藏科右中旗文管所)記載,契丹皇族的始祖母,“越自仙軿,下流於潢水,結發瑤源神幄,夢雹于玄郊,有蕃寶胤,故大聖(遼太祖)乘飛天之運,人皇抗高世之風克讓,太宗歸神器之重傳,及天授正丕歷而昌,惟皇孝成與子天輔(耶律宗願之父),灑玄澤以浸萬物,陶醇壹以凝兆民”。碑文原來缺兩個字,我們分別補充為 “結”字和“壹字”。
從墓誌得知,契丹皇族的先民與鮮卑汗國的創建者檀石槐(137—181)有血緣關係。
《後漢書》有檀石槐傳,其傳記載:“桓帝時,鮮卑檀石槐者,其父投鹿侯,初從匈奴軍三年,其妻在家生子。投鹿侯歸,怪欲殺之,妻言:‘嘗晝行聞雷震,仰視而雹入其口,因吞之,遂妊身,十月而産,此子必有奇異,且宜長視。’投鹿侯不聽,遂棄之,妻私語家令收養焉,名檀石槐,年十四五,勇健有智略,異部大人抄其外家牛羊,檀石槐單騎追擊之,所向無前,悉還得所亡者,由是部落畏服。乃施法禁,平曲直,無敢犯者,遂推以為大人。”
史書記載的檀石槐的母親吞雹與耶律宗願墓誌記載的其始祖母夢雹的史實相符,是指同一人。由此得知,遼朝皇族的始祖奇首可汗即投鹿侯,鮮卑族,西元二世紀人物。
朝格圖山耶律元寧墓誌記載:耶律元寧,“以統和三十年(1112)十月十日遇疾,卒于新豐軍,享年三十有四。以開泰四年(1115)四月十二日葬于烈山之陽,禮也。娘子肖氏,天德軍節度使蘭陵公第六女。出封王之地,綽墜馬之客,均一惟賢,無雙克美。……富貴傳芳,祖父(耶律羽之)之風將繼,時陰天壽,霜露之魄俄銷。玄扃一閂于金微,夜壑長埋于王樹”。碑文中的“客”字,似為“容”字,據文意改,耶律元寧墓誌中的 “夜壑長埋于王樹”七個字,是我們考證契丹木葉山的重要依據。
《契丹國志》記載:“本其風物,地有二水。日北乜裏沒裏,復名陶猥思沒裏者,是其一也,其源出自中京(今寧城縣)西馬盂山,東北流,華言所謂土河是也。日裊羅簡沒裏,復名女古沒裏者,又其一也,源出饒州 (今林西縣)西南平地松林,直東流,華言所謂潢河是也。至木葉山,合流為一。古昔相傳:有男子乘白馬浮土河而下,復有一婦人乘小車駕灰色之牛,浮潢水而下,遇于木葉之山,顧令流之水,與為夫婦,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號八部落。”
土河與潢水合流處昭烏達之地沒有大山,故木葉山尚未確定。正如本文所考證,這是因為誤把達拉爾河當作土河,而把陶浩木臺河當作潢水而産生的誤解。
《契丹國志》所載《契丹地理之圖》把今林東鎮西面的一座山標注為木葉山,而把木葉山西北面一座城標注為祖州城。這與“葬太祖于木葉山,置州墳側,名曰祖州”,“陵寢在祖州東南二十里”的記載相符。但是,已出土碑文證實,慶陵北面的慶雲山與祖州北面的天梯山相距二百里,但不知方位,地圖上的祖州與慶州的距離不足二百里,為此,我們曾提出質疑。
朝格圖山墓誌提到的王樹,在遼代墓誌中又出現一次。耶律昌允是北大王耶律刺葛的後裔,其夫人肖氏,生子耶律佶和耶律特裏德二人。肖夫人墓誌己被發現,現藏赤峰市元寶山區文管所。肖夫人的墓誌記載:耶律佶兄弟,“皆清言偉度,懿行純誠。即大成于禮器,為梁為棟,將肯□于堂,皆先夫人而逝。王家慶集,方並秀于瑤林,謝氏痛深,逮雙凋于王樹。”從墓誌的文意得知,其中瑤林代表著遼朝皇族的祖庭,而王樹為遼朝皇族的祖陵。
契丹人有祭山儀,是祭禮木葉山的儀式。木葉山有兩棵樹,稱君樹。屆時,契丹皇帝和皇后把供品分別懸挂在君樹上。皇帝的供品是宰殺的白馬,皇后的供品是宰殺的灰牛,這一儀式未自佛教。《蒙古源流》一書成書于1662年,但其參考書中有佛經。該書寫道,佛祖的母親涅盤之後,佛祖用象首旃檀木塑就一尊與佛一般無二,指手講經的立身像,講經九十日,共母親成佛。契丹與蒙古語言相同,並且都信仰佛教。在慶陵出土的《道宗宣懿皇后哀冊》記載:“昔惟聖人,配茲令德,外在中壺,來從外戚。祥剖石字,位膺天極,玉璽疏寵,象服增飾”。象服,是象首旃檀木,皇后穿上象服,説明她已成佛。這一例子説明,契丹人信仰佛教。木葉山有兩座廟,前廟為奇首可汗廟,後廟為其夫人的廟。所謂祭山儀,是契丹皇族的祭祖活動。
朝格圖山墓誌記載,王樹在朝格圖山,王樹即君樹。這樣,我們發現今朝格圖山為契丹木葉山。
《遼史》記載,阿保機于太祖七年(913)“六月辛巳,至榆嶺,以轄賴縣人掃古非法殘民,磔之。甲申,上登都庵山,撫其先奇首可汗遺跡,徘徊顧瞻而興嘆焉”。阿保機是轄賴縣人,而都庵山是奇首可汗的出生地。自辛巳至甲申相隔僅三天。可見,都庵山在轄賴縣境內。阿保機所居之地,《契丹國志》記載:“契丹部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裏。至阿保機變家為國之後,始以王族號為‘橫帳’,仍以所居地名日世裏著姓。世裏者,上京東二百里地名也”。上京東二百里的地方,是今朝格圖山地區。朝格圖山,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稱。《大清一統志》稱此山為都藍山,都藍山即都庵山。據此,我們把朝格圖山考證為奇首可汗投鹿侯的出生地。奇首可汁的遺跡應為他的陵寢,朝格圖山上若有古代建築遺址,這是奇首可汗陵寢。
正如朝格圖山碑文記載,唐初今阿魯科爾沁旗地面為九姓鐵勒人的駐牧地,而肖姓契丹源出九姓鐵勒。達一點,將在後面考證。九娃鐵勒人駐牧地境內有兩條河,公別稱溫木倫河和脫忽思河。這一史實,在《史集》有記載。會同四年(941),遼朝編寫《始祖奇首可汗事跡》一書,今己失傳,是契丹人自己編寫的第一部契丹史。因為肖姓契丹源出九姓鐵勒,故以九姓鐵勒族源傳説代替契丹族源傳説,把溫木倫河和脫忽思河寫進書裏。
《蒙古遊牧記》記載:“哈齊爾河、傲木倫於是(朝格圖山的南面)合流為達布蘇圖河”。哈齊爾河的支流為達拉爾河,傲木倫河是坤都鎮境內陶浩木臺河,而達布蘇圖河是海黑爾河,也就是九姓鐵勒人的脫忽思河和契丹人的陶猥思河。這一點已被出土文物所證實。遼朝《聖宗皇帝哀冊》在慶陵出土,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其中寫道:“天輔皇帝崩于大福河之行宮”。《契丹國志》記載:聖宗“崩于上京東北三百里大斧河之行帳”。大福河是今達拉爾河,是陶猥思河的異譯,而今陶浩木臺河即女古河。
奇首可汗騎白馬順達拉爾河而下,其夫人駕灰牛車沿陶浩木臺河東走,二人在朝格圖山相遇。當時,陶浩木臺河源頭的涿邪山地區為匈奴皋林溫禺犢王居住。這樣,鮮卑父匈奴母的新的部族形成,初名宇文鮮卑,其中包括契丹。
奇首可汗生八子,皆姓耶律氏,其中不包括肖姓契丹。考證肖姓契丹的族源,還得依靠繁衍生息在阿魯科爾沁大地上先民的文化遺産。肖姓契丹的族源,《遼史》有記載:“契丹外戚,其先日二審密,曰拔裏(又作收裏),日乙室已。至遼太祖,娶述律氏。述律,本回鶻糯思之後。大同元年(947),太宗自汴(河南洛陽) 將還,留外戚小漢為汴州節度使,賜姓名日肖翰,以從中國之俗,由是撥裏、乙室已、述律三族皆為肖姓”。也就是説,肖姓契丹的族源為回鶻,肖是她們的漢姓,為漢朝肖何的姓氏。肖姓契汁的本民族姓氏為審密。
回鶻是我國北方古代部族之名,從唐代開始出現在史書裏。回鶻,南北朝時期稱高車或敕勒,隋代始稱鐵勒,而唐代開始稱回紇。回鶻是一種神鳥,後來回紇人把自己的族名改寫為回鶻。因為蒙古人稱他們為鐵勒,故本文稱他們為鐵勒。
《魏書》記載,相傳匈奴單于有兩個姿容甚美的公主。兩個公主長大成人,單于不把公主嫁人,反而在其國的北部荒野上築高臺,把兩個公主軟禁而與世隔絕,並聲稱:”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不料,小公主生出一嬰,是為鐵勒人的始祖。因鐵勒人是匈奴單于的小公主所生,故自稱匈奴單于的外甥,其語言與匈奴略同而時有小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就是鐵勒人的民歌。唐初,鐵勒人散處蒙古高原,包括回紇、薛延陀、契芯(草字頭加必字)、都播、骨利幹、多覽葛、仆骨、拔野古、同羅、渾、思結、斛薛、奚結、阿跌、白霫等十五個部落。其申回紇、契芯(同上)、仆骨、拔野古、同羅、渾、思結等七個部落姓藥羅葛氏,其餘八個部落各有本部落的姓氏,故鐵勒人稱九姓鐵勒。
貞觀二十年(647),除薛延陀、都播、骨利幹三個部落以外,其餘十二個部落首領舉部降服唐朝,薛廷陀等三個部落的入貢時間晚于上述十二個部落。至此,整個蒙古高原併入唐朝版圖。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初九日(丙申),唐太宗下令在九姓鐵勒地區設置六府七州,並把他們的首領任命為都督、刺史等。其中,回紇部落首領吐迷度為翰海府都督、仆骨部落首領歌濫拔延為金微府都督。當年二月初十日(丙寅),唐朝設置燕然都護府,統轄上述六府七州,燕然都護府的治所在今烏拉特中旗境內。
唐設六府七州中的金微府址今在何處,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之一。歌濫拔延家族與阿魯科爾沁旗地面的關係,原先人們還不知道,朝格圖山墓誌被發現,我們才得知歌濫拔延是今阿魯科爾沁旗人,極大地豐富了阿魯科爾沁旗的歷史內容。唐代金微府之名,來自金微山,金微山就是佛教中的須彌山,漢譯為金剛座。相傳,佛祖在金剛座上得法力無邊釋邊牟尼文佛之道。金微山,早在匈奴汗國時期已經截入史冊。永元三年(西元91年),漢朝對匈奴汗國發動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爭。漢軍在金微山大敗匈奴軍隊,單于僅與數騎逃走,匈奴汗國隨即覆滅。
匈奴汗國時期的金微山,在明人峨媚山人撰寫的《譯語》一書中有記載,他談到蒙古地區名山大川時説:”日金微山,去塞五千余裏,竇憲遣兵大破匈奴於此。自漢出師,未嘗至此”。據此推測,匈奴汗國時期的金微山,不在今阿魯科爾沁旗境內。
唐代史料記載,九姓鐵勒中的仆骨和白霫兩個部落的牧地接界。白霄部落佔據鮮卑故她,其地距離唐朝京都長安東北五千里,這個里程與契丹同。白霄部落內分居雅、無若沒、潢水三個部落。潢水,從唐代開始出現在史書,是今西拉木倫河。契丹族的牧地以潢水為北界,南抵今遼寧朝陽。遼代人鄭恪(1034一1090) 墓誌在遼寧建平縣出土。其中記載,鄭恪的歸葬地為白霫之地,這就證實,今赤峰市部分她區,唐代為白雷之地。
仆骨部落與白霫部落接界,仆骨部落的統治中心所在金微山,有可能在今阿魯科爾沁旗境內。
朝格圖山碑文揭開了這一歷史之謎。碑文記載:朝格圖山遼墓的主人, “玄扃一閂金微,夜壑長埋于王樹”。引文中的金微指金微山,也就是今朝格圖山,朝格圖山下浩特紹榮古城便是唐代金微城,于貞觀二十一年 (648),歌濫拔延修建,距今已有1356年(648一2004)之久,本旗十四座古城中,據我們考證,此城的修築年代最早。
順便指出,朝格圖山西面有呼和紹榮山,在連綿起伏的幾座山中,此山為其最高峰,《大清一統志》稱涿邪山。這裡為匈奴皋林溫禺犢王的斡耳朵所在地。山裏有八寶山百興圖古城,歸坤都鎮管轄。赤峰市及阿魯科爾沁旗考古工作在文物普查中發現,該城的居民皆住蒙古包。可見,是一座遊牧民族之城,但修築年代無考。這樣,我們説浩特紹榮古城為修築年代最早。
我們在前面提到,匈奴汗國時期的金微山,不是今朝格圖山。然而,唐代今朝格圖山之名確實為金微山,已被碑文所證實。這與鐵勒人原來住地之名有關。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往往以原來住地之名命其新住地之名。今土默特川原先為匈奴之地,後來鐵勒人遷居此處,便稱為敕勒川,是其一例。
仆骨部落的活動,史書記載得不多,主要集中在《新唐書》薛仁貴傳和仆固懷恩傳。唐朝龍朔元年(661),回紇、仆骨、同羅三個部落侵犯唐朝邊境。唐朝大將薛仁貴率兵討伐仆骨等三個部落。仆骨等三個部落的十幾萬大軍在天山迎戰薛仁貴。薛仁貴發射三箭殺死三人,嚇得其餘人都下馬請降。因此,軍中歌唱説:“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阿魯科爾沁旗坤都鎮被發現的契丹大字墓誌中有”天山□北東”五個字,第三個字為契丹字,仆骨部落的首府在浩特紹榮城。薛仁貴討伐的正是仆骨部落,根據以上三條,我們認為古代天山戰場在今阿魯科爾沁旗境內。
《遼史》有肖塔列葛傳。據傳記載:“肖塔列葛,字雄隱,五院部人。八世祖只魯,遙輦氏時嘗為虞人。唐安祿山來攻,只魯戰于黑山之陽,敗之,以功為北府宰相,世預其選”。從時間上看,肖只魯與安祿山為同時代人,有可能為仆固懷恩的同族,而家住金微城。
現在,讓我們找出兩條史料,以證實肖只魯與仆固懷恩同族,家住金徽城,進而考證出遼代肖姓契丹是唐代遊牧於今阿魯科爾沁旗境內九姓鐵勒人的後裔。
石抹也先是元初人物,《元史》有傳,其中記載:”石抹也先者,遼人也。其先,嘗從肖後舉族入突厥,及後還而族留。至遼為述律氏,號稱後族。遼亡,改述律氏為石抹氏”。石抹即述律氏。百抹也先有墓誌,《紫山大全集》收錄。墓誌記載:“公勝舒穆嚕氏,小字額森,其先特爾格人,仕遼為大官”。石抹也先的墓誌是我們考證肖姓契丹族源的重要依據。突厥與鐵勒,《新唐書》分別立傳,二者應當有區別,石抹也先為鐵勒人。特爾格即鐵勒。因鐵勒人的習俗是乘座高輪車,故名其族名日鐵勒,漢譯為高車。在朝格圖山被發現的大型木車即鐵勒人的高輪車。
肖觀音是前面提到的宣懿皇后。她姿容端麗,能作詩詞,是位才貌雙全的契丹傑出女性。阿保機的皇后是肖觀音的先世姑母。《君臣同志華夷同風詩》是肖觀音的傑作,其中寫道:“虞廷開盛軌,王會合奇琛,到處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鹿蠡,聲教薄雞林,大禹看交泰,應知無古今”。這是一首讚美大遼王朝太平盛世的詩詞。詩中提到的虞廷是契丹族發祥之地的地名。
虞,是指虞人,古代官名,其職掌是掌管山澤。石抹也先及肖塔列葛二人的祖先為虞人,所謂虞廷就是這個虞人掌管的地方。遼代《仁懿皇后哀冊》在慶陵出土,其中記載,”澤雷雨分母臨兆姓,量江海兮子育群方,于祖陵有奉承之敬,于先廟有翊助之良”。仁懿皇后的先世姑母也是阿保機的皇后。可以説,石抹也先、肖塔列葛、仁懿皇后的祖先為同族,是掌管雷雨澤的人,因而有官號虞人。朝格圖山墓誌證實,契丹木葉山是今朝格圖山,而奇首可汗夫婦舉行婚禮的地方也是木葉山,他們家住木葉山,”澤雷雨兮母臨兆娃”,説明雷雨澤是奇首可汗夫人吞雹而身懷有孕的地方,雷雨澤,在遼代碑文中還要提及兩次:一是在赤峰市松山區盔甲山下出土的《駙馬贈衛國王娑姑》墓誌有記載:“大聖皇帝應天皇后(下缺)伏蒙聖澤雨(下缺)”。衛國王娑姑家的女兒中哥是北大王耶律萬辛的第三夫人。還有一次是在慶陵出土的《聖宗仁德皇后哀冊》有記載: “雷雨之澤不流,霧露之憂莫濟”。仁德皇后是被誣陷致死的悲劇人物。這個雷雨澤是奇首可汗的夫人吞雹的那一陣雷雨從木葉山上迭水而形成的壺穴。木葉山和雷雨澤是同一地名,是今朝格圖山地區。肖姓契丹,“于祖陵有奉承之敬,于先廟有翊助之良”,儘管有“葬太祖于木葉山”、“太祖陵鑿山為殿,日明殿”的記載,但我們不知道那個明殿今在何處。我們認為碑文中的祖陵和先廟,是指奇首可汗夫婦的陵寢和伺廟。肖姓契丹的祖先是掌管這個陵寢和伺廟所在山澤的人。
朝格圖山碑文明確記載,今朝格圖山是唐代金微山,是九姓鐵勒首領歌濫拔延家族所居之地。肖姓契丹的祖先和歌濫撥廷均為九姓鐵勒人,同為唐代人,所居之地亦同,又他們乘坐的高輪木車在朝格圖山發現。這就證實,歌濫拔延與遼代肖姓契丹的祖先為同族,肖姓契丹是唐代遊牧于阿魯科爾沁旗地面的九姓鐵勒人的後裔。(摘自《契丹族源及木葉山考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