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動態要聞>

黨的十八大為呼倫貝爾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2016-10-14 09:49:19 | 來源:呼倫貝爾日報 | 作者:彭亞男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滄海橫流,盡顯英雄本色。久久為功,更顯綠色情懷。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要求,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新制度。

生態建設盡顯呼倫貝爾本色 

  編者按:

滄海橫流,盡顯英雄本色。久久為功,更顯綠色情懷。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要求,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新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觀、“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的生態發展觀、“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態民生觀等系列重要論斷,為呼倫貝爾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前進的方向。無論是造林、禁伐,還是治沙、治湖,都是我市以“綠”為發展要義為生態建設作出的重要努力。

湖光山色與人親,道不盡,無窮美

呼倫湖,又名達賚湖、呼倫池,當地牧人稱它為達賚諾爾,是內蒙古第一大湖、中國第五大淡水湖、東北地區第一大湖。由於受持續暖幹氣候影響,2012年湖面一度縮減至1760.4平方公里,大面積蘆葦濕地喪失,湖水水質下降,相繼出現的一系列生態問題引起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領導的關注。但近期呼倫貝爾市氣象局利用衛星資料對呼倫湖水體進行面積監測結果卻顯示,呼倫湖水面面積約2061.9平方公里,這與2012年以來我市多措並舉對呼倫湖進行綜合治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近年來,為治理呼倫湖生態環境,呼倫貝爾市在完善機制體制建設、法治體系建設、規劃編制申報、項目實施、資源保護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中,科研監測工作主要以保護區主要鳥類、草原和濕地植被監測為主,經多年監測完成了濕地、動植物資源的綜合考察,並編制出版了《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報告》;在宣傳教育工作體系方面,保護區製作高品質的宣傳資料,設立警示牌、宣傳牌,充分利用廣大媒體、網路,宣傳和報道自然保護區的重大事件和發展情況;在對外合作方面,中蒙俄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的成立,開創了世界上3個國家共同建立國際自然保護區的先河,併為自然保護事業的多國合作樹立了典範;在法治體系建設方面,《內蒙古自治區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立法工作自2014年1月正式啟動,內蒙古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並於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頒佈施行。

經過呼倫貝爾市多方面治理與保護,到今年上半年,呼倫湖水位由2012年的539.9米提高至543.49米,湖面面積由1760.4平方公里增加至2061.9平方公里,水量也由42.56億立方米增長至112.39億立方米,增長了69.83億立方米。

風沙盡去容色麗,説不盡,無窮好

按照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每年治理沙地100萬畝的奮鬥目標,自2009年以來,全市共投資11.85億元,完成沙區綜合治理任務750余萬畝,98%的流動沙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呼倫貝爾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減少”,封育區植被蓋度達到60%以上。而新左旗地處呼倫貝爾市草原腹地,境內分佈3條沙帶,是呼倫貝爾沙地的源頭,防沙治沙任務極為繁重。2009-2015年,僅新左旗累計完成沙地治理329.95萬畝,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態和沙區牧民的生産生活環境,得到牧民群眾的廣泛認可、旗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近年來,新左旗緊緊圍繞“生態立旗”發展戰略,以呼倫貝爾沙區綜合治理工程為依託,整合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造林補貼、植被恢復等林業生態建設工程,重點對風沙危害嚴重的村屯區周邊、道路兩側、河湖沿岸等區域開展了集中治理,成效顯著。新左旗為有效緩解沙地治理過程中林苗木短缺的問題,大力開展育苗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已經建設育苗基地10個,佔地面積1963畝,每年可培育造林綠化苗木750余萬株。

2016年,新左旗沙區綜合治理任務31.48萬畝,其中林業部門完成治沙任務30.28萬畝。4月下旬該旗成立了林木種苗品質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對年度造林苗木來源、品質、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抽查。針對今年嚴重旱情,各生産單位適當調整造林任務,累計完成造林24.82萬畝,其中,完成封沙育林5萬畝、防護林與農開灌木造林1.75萬畝、植苗造林0.85萬畝、植被恢復植苗造林0.69萬畝,封禁保護15萬畝,鋪設沙障0.73萬畝,補植歷年植苗造林項目0.8萬畝。

斧斤以時入山林,取不盡,無窮材

按照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要求,呼倫貝爾市林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肩負起10.67萬平方公里生態安全的光榮任務,克服收入水準、公共服務與周邊地區的巨大差距,顧全大局保生態,停止了長達63年的天然林商業性採伐,于2015年4月1日迎來了“挂鋸停斧”的歷史時刻。喧囂了63年的林海恢復了寧靜,開啟了休養生息時間表,標誌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髮展的新階段,翻開了林區生態文明建設嶄新的一頁,務林人放下了斧鋸,由“砍樹人”徹底轉變為了“看樹人”。

停伐後,為確保停得下、穩得住、不反彈,各林業局分別細化了各級森林資源管理人員工作責任書和考核辦法,把林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增長、無重大資源林政案件等指標納入責任書考核體系,簽訂三級責任書。通過建立一整套森林資源林政管理責任目標體系和考核體系,把森林資源管理責任全部落實到位,形成管理責任網路全覆蓋、無死角,責任落實率達100%。

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天保工程”實施13年間,林區人以崇高的綠色情懷創造出豐碩的生態成果,活立木蓄積增長1.8億立方米,達到9.5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凈增9.49萬公頃,達到826.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開發初期的54.6%提高到目前的77.44%,森林數量明顯增加,森林品質顯著提高,森林生態功能持續增強,森林資源得到恢復性增長。201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綽爾林業局河谷線旅遊風景區正式確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命名為“內蒙古綽爾火山峽谷國家級森林公園”。目前,林區已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8處,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濕地公園和濕地類型保護區10處。此外,北部原始林區國家公園試點建設獲得批准,現已啟動公園建設的規劃編制,林區生態保護建設層次一再攀升。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