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草原上的人馬情:相伴一生的蒙古馬與蒙古人

2016-09-29 09:38:38 | 來源:草原文化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蒙古人與馬相伴一生,無論童叟均以馬代步。蒙古人的坐騎並不是整天拴在家裏的,也不是每天騎,尤其是母馬,因為要生小馬駒,有幾個月時間是不能騎的。馬是聰明、重感情的動物,這種感情不僅維繫著馬的家庭,也深深地影響著牧馬人,牧馬人也同樣深愛著馬,並得到馬的回報。

  蒙古人與馬相伴一生,無論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將馬群放歸大自然,自由自在的覓食、繁殖。馬的壽命約30歲,智力相當於一個7-8歲的孩子,從出生到死亡無論是取食或睡覺,馬都一直站立著。成年馬匹平均一晝夜睡眠六小時,深睡只有兩小時,多在破曉之前。
  馬有很獨特的生理特徵,有很強的奔跑和跳躍能力卻沒有很好的視力,看東西立體感差所以對人和物體容易産生錯覺,或者就是因為馬的這一生理缺陷才成為人類馴養的對象吧。馬的聽覺非常發達這也是對視覺不良的一種補償,馬的嗅覺神經異常敏銳,既能辨別空氣中的水汽找到幾裏外的水源,又能根據嗅覺資訊識別主人、性別及自己的兒女。因而,只要嗅到危險信號馬會發出"響鼻"。
  野性的蒙古馬
  蒙古馬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耐得住零下40度的嚴寒。蒙古馬既沒英國純種馬的高貴氣質,又無俄羅斯卡巴金馬修長駿美的身條。然而,蒙古馬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
  蒙古人的坐騎並不是整天拴在家裏的,也不是每天騎,尤其是母馬,因為要生小馬駒,有幾個月時間是不能騎的。馬在草原上的生活方式和野生的食草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不同的是,牧民會把不做種馬的公馬騸了,以方便管理馬群。

  愛馬如命的蒙古人
  牧民對馴養的馬就像對待家人一樣給與極大的關心與愛護,它們非常忌諱把馬用幾年後就賣掉,認為這樣會毀掉馬的靈氣乃至五畜的靈氣。
  蒙古族牧民是要給馬養老送終的,馬死了以後,還要把馬的頭繫上哈達放在高處。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馬,都有這樣的榮耀,主要是有功勞的馬,這裡麵包括騎了很久跟人有感情的馬,或者生了很多小馬的母馬,還有用了很久的種公馬。
  當然,蒙古馬親情觀念也很濃重。它多年乃至到死都能夠確認出父馬、母馬與兄弟姊妹馬並保持親密的家族關係。有的馬離開群馬多日回到家族中以互咬鬃毛表示親熱。蒙古馬從不與生身母馬交配,因而蒙古人稱馬為義畜。同時蒙古馬在動物中也是最潔凈的,它喝的是河水、湖水、井水,吃的草也多是新鮮的,有時寧肯挨餓也不吃腐爛變質的草。馬死後主人都會將其埋葬以示報答馬對主人的一片深情。馬是聰明、重感情的動物,這種感情不僅維繫著馬的家庭,也深深地影響著牧馬人,牧馬人也同樣深愛著馬,並得到馬的回報。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