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古老藝術“阿斯爾”的新魅力

2016-09-05 13:12:10 | 來源:草原文化網 | 作者:皇甫美鮮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被稱之為“宴曲之首”的“阿斯爾”,盛行于元朝,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通過察哈爾地區蒙古族的反覆修飾和改善,在原有的樂曲中融入全新的音調和演奏方式,而今以嶄新的面貌重新登上了現代舞臺。

被稱之為“宴曲之首”的“阿斯爾”,盛行于元朝,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通過察哈爾地區蒙古族的反覆修飾和改善,在原有的樂曲中融入全新的音調和演奏方式,而今以嶄新的面貌重新登上了現代舞臺。
  “阿斯爾”一般是在王宮宴會、重大慶典等活動上演奏,顯現了它獨有的高貴。它以馬頭琴、四胡、蒙古箏、三弦、笛子等樂器演奏,同時還伴有呼麥、舞蹈等藝術形式,其樂曲結構緊密細膩,轉調自然,風格高雅,悠揚婉轉,是宮廷樂曲與民間樂曲的完美結合。
  2010年,察右後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阿斯爾音樂之鄉”。2014年12月,“阿斯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阿斯爾演奏中的幾種典型樂器

  悠揚渾厚、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樂曲,猶如山雨欲來時穿過陰沉天空的雷聲,配之以華麗的民族服飾、多樣的彈奏樂器以及令人如癡如醉的“胡麥”,使人仿佛穿越到了遙遠古代的皇宮大殿、國宴現場……這是近日在察右前旗舉行的“第八屆察哈爾中老年文化藝術節”上深深打動記者心靈的一種樂曲,它的名字叫“阿斯爾”。
  700年前出現在蒙古高原上的“阿斯爾”盛行于元朝,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通過察哈爾地區蒙古族的反覆修飾和改善,在原來的樂曲中融入新的音調和演奏方式,以嶄新的面貌重新登上了現代舞臺。
  宮廷樂曲與民間樂曲的完美結合
  被稱之為“宴曲之首”的“阿斯爾”貴氣十足,一般都是在王宮宴會、重大慶典、那達慕等活動上演奏,顯現了它的高貴。“阿斯爾”用馬頭琴、四胡、蒙古箏、三弦、笛子等樂器演奏,同時還伴有呼麥、舞蹈等藝術形式,其樂曲結構緊密細膩,轉調自然,風格高雅,悠揚婉轉。
  “阿斯爾”最初是皇家貴族才能享受到的樂曲,是元代盛行的宮廷樂曲,同時也是民間樂曲的一種。“阿斯爾”在傳承中,以官方和民間兩種途徑進行。官方以王宮府“樂班”演奏,一代代樂師相傳為主要傳承關係;民間則以師徒相傳為主要傳承關係。“阿斯爾”作為宴樂形式,即受到民間音樂的影響,也得到王府樂班樂師以及文人雅士的青睞。王府樂曲與民間樂曲相互依存,彼此滲透。王府樂班的樂師們大多是來自民間的、藝術高超的表演藝人。他們在演奏“阿斯爾”的實踐中,豐富了“阿斯爾”的創作活動,使其具有了王府音樂和民間音樂的雙重特徵。“我認為‘阿斯爾’既是宮廷樂曲又是民間樂曲,因為在古代宮廷裏演奏的藝人們大多來自民間。”多年從事“阿斯爾”演奏和研究的正鑲白旗察哈爾文化協會理事蘭圖如是説。
  不同地區的“阿斯爾”風格各異
  “阿斯爾”主要流傳于內蒙古原察哈爾八旗,這些旗都有自己的“阿斯爾”,但相互間風格上有所不同,音調結構亦有所區別。大致分為“阿都慶阿斯爾”、“正鑲白旗阿斯爾”、“明安阿斯爾”、“商都阿斯爾”、“太仆寺旗阿斯爾”、“紅旗阿斯爾”等。正鑲白旗的蘭圖老師介紹説:不同風格的“阿斯爾”有著不同的音調。我們正是通過音調的不同變化來彈奏出不同風格的“阿斯爾”,並以此來創新和發展它。目前察哈爾地區各旗都有各具特色的“阿斯爾”,一般各地的那達慕大會、重大慶典活動的開場演出首選樂曲都是“阿斯爾”。可以説,這些地區的“阿斯爾”已經衍變成了各旗的“旗歌”。
  “阿斯爾之鄉”再續音樂傳奇
  “阿斯爾”作為察哈爾地區重要的藝術形式,在察哈爾文化藝術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民族音樂進入全新發展期。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當時的馬頭琴大師色拉西、四胡大師孫良,以及“阿斯爾”演奏高手巴道爾吉、薩仁格日勒等人先後調入內蒙古文工團,使“阿斯爾”這種傳統樂曲走上文藝舞臺。1955年,內蒙古歌舞團進京演出,開幕式上演奏的就是“阿斯爾”樂曲,使這一古老的宴樂首次登上首都舞臺。
  到上世紀末,曾經輝煌一時的“阿斯爾”瀕臨失傳,一些曲目已經無人會演奏。為挽救這一蒙古族古老的藝術形式,察右後旗率先成立了自治區首家“阿斯爾”樂團,整理出“阿斯爾”樂曲樂譜40多首。2010年,察右後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阿斯爾音樂之鄉”。
  如今已73歲高齡、多年從事“阿斯爾”樂曲演奏的察右後旗“察哈爾文化研究會”成員寶音陶克陶説,為使“阿斯爾”藝術得到更好地保護和發展,2010年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市兩地聯合舉辦了首屆“阿斯爾”研討會,之後又相繼舉辦了多期“阿斯爾”研討會、藝術節等活動,引起社會各界對“阿斯爾”藝術的關注與重視。(皇甫美鮮海軍)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