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力格爾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的具有濃郁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優秀曲藝形式,被西方蒙古學專家譽為研究蒙古史詩的“活化石”。科爾沁草原是蒙古族烏力格爾藝術的搖籃,哺育了世界級民族曲藝大師琶傑、毛依罕等享譽中外的藝術家,誕生了《春秋戰國故事》、《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古典名著“烏力格爾”演説譯本,涌現出了《英雄格薩爾可汗》和《蟒古斯征服記》等英雄史詩。上世紀90年代,我市扎魯特旗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曲藝之鄉”。 2006年,烏力格爾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烏力格爾,這一歷史悠久的蒙古族説唱藝術,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保護與傳承 讓蒙古族曲藝瑰寶世代相傳
2002年,我市舉辦了琶傑大師誕辰100週年暨“琶傑杯”全國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為弘揚民族文化、推動文化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
2007年,投資180萬元的全國首家烏力格爾博物館在扎魯特旗建成開放,收集整理實物、文本、圖片、手記、聲像等資料150余件,錄製了500多個小時的烏力格爾、好來寶説唱藝術資料,填補了國家非物質文物遺産項目——烏力格爾曲藝藝術的一項空白。
2008年,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廣電局、內蒙古民委主辦的“紀念蒙古族曲藝大師毛依罕誕辰一百週年暨中國內蒙古烏力格爾藝術節”在扎魯特旗舉行。來自蒙古、日本、加拿大及國內八省區的“胡爾齊”80多人參加了“烏力格爾藝術大賽”。中國曲協主席、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等藝術家和專業人士應邀參加,為弘揚民族曲藝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傳承和弘揚烏力格爾這一民族文化瑰寶,讓這傳承了200多年的蒙古族曲藝長青不老,世代流傳,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烏力格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工作,經過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烏力格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了矚目成就。保護機構逐步健全,保護經費逐年遞增,方式多樣、社會參與度不斷提高的保護傳承體系正在形成,非遺學術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可持續的工作機制正在建立。
傳承機構日趨健全。2012年,我市成立了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2015年,庫倫旗、科爾沁區先後成立了獨立的非遺保護機構,在全區旗縣級非遺保護機構建設中領先。説唱活動已呈常態化。烏力格爾至今仍是廣大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群眾娛樂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扎旗文化館常年開展烏力格爾傳習活動,每天都有説唱藝人説書。庫倫、奈曼、後旗、左中部分文化室也有經常性的説唱活動。今年上半年,舉辦全市性的烏力格爾培訓班及烏力格爾比賽4次。庫倫旗開展了烏力格爾消夏書場活動,在4個蘇木鎮舉辦了16場説書活動,有26位民間藝人參與,觀眾達3000余人次。傳承保護工作持續推進。在對烏力格爾進行深度挖掘和整理的基礎上,錄製雅布幹烏力格爾20首,搶救性錄製影像資料340小時,拍攝照片26000多張。採訪説書藝人16位,其中,對6位區級以上烏力格爾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口述史和技能技藝搶救性記錄工作。錄製整理胡仁烏力格爾(嘎達梅林)50小時。傳承人體系建設逐漸加強。近年來,我市哺育出了多名自治區級、市級烏力格爾傳承人,全市有市級以上烏力格爾代表性傳承人15名,其中區級以上7人,全市烏力格爾藝人近200人。依託“千校萬戶”工程的實施,在我市庫倫旗第四中學、額勒順學校等25所中小學開展了保護優秀民族文化特色班、興趣班,有1500多名學生參加烏力格爾特色班的學習,對通遼市蒙古族學校、扎魯特旗蒙古族實驗小學、科左中旗寶龍山鎮蒙古族中學等11所學校投入支援資金60萬元。場地設施不斷完善。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市烏力格爾藝術中心項目建設,該中心建築面積2288平方米,近期開始內裝修。扎魯特旗建有固定説書廳,科爾沁區正在籌建烏力格爾傳習所,庫倫、奈曼、後旗、左中依託旗文化館、蘇木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籌建烏力格爾廳。
發展與創新 讓蒙古族曲藝瑰寶綻放異彩
對於廣大蒙古族群眾來説,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們心目中,烏力格爾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許多知名的烏力格爾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
搶救烏力格爾的任務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2006年,“蒙古族烏力格爾”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並組織實施5年保護計劃。
我市2004年制定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保護工程”把通遼地區的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納入了保護範圍。“保護工程”從2004年到2020年分三個階段組織實施,目前已進入了全面展開和重點保護階段。
一項項切實可行的政策與舉措為烏力格爾這個古老的説書藝術增添了時代活力。
為保護並傳承好祖先賦予我們的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産,全力推進烏力格爾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我市堅持創新驅動,從被動保護向主動保護,從單一保護向全面保護,從靜態保護向“活態”整體性保護轉變,努力構建起政府保護為主,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新格局。建立市級烏力格爾傳承人保護制度,完善“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旗縣(區)級”的四級傳承人保護體系,定期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評估。建立較為完善的傳承人培育制度,對傳承活動給予獎勵和扶持;對年老體弱的代表性傳承人實施搶救性保護;實施代表性傳承人政府補貼制度;積極探索師徒協議制度、師徒結對制度等傳承形式,採取傳習活動資助和扶持等措施,促進活態傳承;把蒙古族中學、蒙古族小學等民族學校建成以教育教學為主的烏力格爾傳承基地;逐步完善烏力格爾傳承體系。在加快推進市烏力格爾藝術館建設基礎上,依託具有群眾基礎地區的文化館、文化站、文化室等現有場地為説書藝人搭建演出平臺,在有聽眾基礎的文體廣場設立“説書亭”,通過免費開放等形式給説書藝人和烏力格爾愛好者提供平臺。組織開展全市範圍內的説唱活動。重點扶持5個烏力格爾傳承基地開展説書傳藝活動,充分調動廣大説書藝人積極性,使全市説書藝人形成聯動體系,以説書藝人定期換崗到各地説書廳説書傳藝、舉辦培訓班等途徑形成良性保護傳承模式。每年舉辦一次全市性的烏力格爾説唱大賽。對全市3000多個民間劇團進行培訓,力爭達到80%的劇團能演出烏力格爾曲目。持續開展傳承培訓活動。我市目前能説唱烏力格爾的人員大約有200人左右,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力爭到2017年年底達到500人;為市蒙古族學校、扎魯特旗蒙古族實驗小學、奈曼旗蒙古族實驗小學等全市範圍內的8所學校掛牌烏力格爾培訓基地和傳習所,開設烏力格爾藝術特色班,開設烏力格爾課程,從小培養孩子學習烏力格爾的愛好和興趣,為烏力格爾的傳承發展奠定“人才基礎”。組織各級非遺保護單位和工作人員,開展全市性田野調查,對一些珍貴的瀕臨失傳的説唱曲目進行保護性錄製。組織專業創作人員,創作或改編烏力格爾曲目,推動優秀文化遺産創新發展。加大對烏力格爾的宣傳力度,每年定期舉辦烏力格爾學術論壇,持續推進市和自治區電視臺、廣播電臺烏力格爾説唱專欄建設,強化對烏力格爾説唱的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和傳播力。
新聞背景
烏力格爾,蒙語意為“説書”,俗稱“蒙古書”“蒙古説書”“蒙古琴書”,集蒙古説唱藝術發展之大成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及相鄰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蒙古族聚居區。與草原上的蒙古族群眾生活習性一致,這種藝術具有浪漫開闊的氣息。
2006年,“蒙古族烏力格爾”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烏力格爾是蒙古族民間藝人用四弦琴作伴奏樂器説唱故事的一種曲藝形式,迄今已有數百年曆史,深受蒙古族人民喜愛。烏力格爾有專門的説書藝人,蒙語為“胡爾沁”,一人、一琴,用多種曲調表達不同情感,描述不同場面和人物。
由於蒙古族居住地區遼闊,各地經濟、文化狀況不同,受兄弟民族文化影響的程度也有差異,蒙語説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説唱風格流派。如有的繼承了演唱英雄史詩的傳統藝術手法和演唱民歌的藝術特色,注重以優美的語言來塑造人物,以唱為主,少用或不用説白,唱詞嚴格地押頭韻,節奏強,曲調多樣。有的繼承了講述民間故事和朗讀歷史小説的藝術手法,大量地運用説白來表達內容,著力於故事情節的傳奇性和懸念。
歷史溯源
烏力格爾起初只是説唱民間故事和英雄史詩,後來出現了職業藝人,説唱自己編創的新故事和改編漢族的古典小説,至清末最為興盛。明朝時蒙古地區為英雄史詩的鼎盛時期。因此,以英雄史詩(鎮服蟒古斯的故事)為內容,以“朝爾”(馬頭琴的前身)為伴奏樂器的説書應運而生,並被稱為“朝爾沁”派。英雄史詩<江格爾傳>和<格斯爾傳>就是通過“朝爾沁”的傳唱,才留給後世的。
清初,滿族入駐中原後,為防止蒙漢接觸,修築了長達數千里的“柳條邊”。雍正年間,河北、山東連年旱災,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圖蒙旗提出“借地養民”,於是大批黃河流域漢民進入關東蒙旗。移民帶來黃河文化,推動蒙漢文化交融,這一文化現象史稱“黃河文化北移”。京韻大鼓、評書、蓮花落等走入大草原,並逐漸與以潮爾為伴奏的“陶力”(專門演唱英雄史詩的藝術形式)互為交融,汲取雙方精華,衍化而出一種極具草原特色的曲藝形式——烏力格爾。(文/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