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托克旗,有一個被譽為“草原敦煌”的地方,當地人叫它“百眼窯”,專家學者稱它為“阿爾寨”。阿爾寨石窟距離烏蘭鎮132公里、棋盤井70公里、烏海市80公里,是保留蒙元文化遺跡較多的地區之一,是內蒙古境內最大的石窟寺建築群,也是我國西夏至蒙元時期較大的石窟寺。
它至今還是一個“謎”。在茫茫大漠草原懷抱之中的一塊丘陵地上,聳立著一座孤零零的紅砂岩石小山。該山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00米,山高出周圍地表面約40余米。山雖小,但岩壁陡峭,在險峻的峭壁上分佈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窟,稱為“百眼窟”。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由於風吹雨打自然風化侵蝕,岩石疏鬆,山崖坍塌,部分古窟已遭到破壞。目前,還能看到的石窟尚存49座,這些石窟不很規則地排列在岩壁上,以南壁為最多。石窟的排列可大致劃分為上、中、下三層。在石壁的中上部,還有9座造形、大小不等的浮雕石塔點綴在大石窟之間。
石窟的構造規模,有大、中、小三種,均為方形。大型石窟只見一座,位於南壁正中,門向南,可能為該山主窟,內部已經坍塌。根據門外可見的雕鑿痕跡來推斷,窟檐和門框可能為木建築結構。門外有臺階,可直達山下,並可向左右兩方通往其他洞窟,但均遭破壞。其餘石窟均分佈于主窟兩側。中型石窟,長寬一般為4.5×4.5米,高2.5米,窟室方正,前壁正中鑿拱形門,後壁正中雕出主佛阿爾寨石窟外部龕兩側布有上下兩排佛龕;左右兩側壁(即東西兩壁)也對稱地雕鑿有佛龕兩排。
窟頂有部分佛像繪畫保留。窟頂正中雕出64×64釐米蓮花藻井,藻井周圍分成32×32釐米方格,方格內有坐佛畫像及其他彩繪。有的藻井呈迭澀的方形。小型石窟,長寬一般為3×3米,高1.5米,由洞口進深為4.65米。
阿爾寨石窟始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時期最盛,明末佛寺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役。阿爾寨石窟目前仍有近千幅壁畫得以保留。其中成吉思汗遺跡,喇嘛教文化藝術,以及回鶻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題等,均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可惜尚未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