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圖為有蒙古第一宴之稱的詐馬宴在開席前展示。 內蒙古飯店 攝
“草原肉、蒙古奶茶,這都是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在印象中,到草原就會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而這次我見到的蒙餐,不論擺盤、包裝、還是口感都非常精緻。它們將古老的遊牧文化和現代元素相結合,更美味、更貼心。”正在內蒙古的澳門旅客謝慶茜告訴記者,她很喜歡蒙餐。
資料圖片。圖為用蒙古元素餐飲器皿所裝載的傳統草茶,其中包含奶茶、奶食品、炸果條、蒙古餡餅、炒米等食物。 內蒙古飯店 攝
蒙餐作為中國北方民族飲食的典型代表,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蒙食具有天然綠色、營養豐富、便於製作的特點,其明顯區別於農耕文化的飲食風格和特點,折射出蒙古族的生活習慣、社交禮儀、民族個性。
資料圖片。圖為新蒙餐圖片。食具設計靈感來自傳統蒙古火盆。 內蒙古飯店 攝
內蒙古自治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也是現當今人們感知草原文化、品嘗蒙古族美食的不二目的地。夏季的草原是諸多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牛羊成群、藍天白雲、草原風情濃郁、人民熱情好客……在這裡,與眾不同的蒙餐俘獲人們的胃。
“好多人一提起蒙餐就只能想到牛肉、羊肉,這並不全面。”內蒙古餐飲協會副會長、中國首家五星級草原文化主題酒店(內蒙古飯店)的行政總廚孫劍昊解釋説,蒙餐範圍特別廣、涉及食材也非常多。作為中國蒙古族聚集地的內蒙古地域狹長,從東到西的作物種類、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習慣都不同,這也註定蒙餐菜品種類的多元性。
資料圖片。圖為內蒙古較為常見的蒙餐就餐環境。雅間的外形是圓形的蒙古包,墻壁上裝飾有蒙古元素的藝術品,桌上也裝點有蒙元特色擺件。 內蒙古飯店攝
的確,走進內蒙古大大小小的蒙餐館,奶茶、手把肉、烤全羊總在菜譜顯著位置,翻開功能表,涼拌沙蔥、炒蘑菇等特色蒙餐也讓人很有食欲。
“與中國八大菜係相比,自然、綠色是蒙餐一直以來的特色。”孫劍昊告訴記者,在蒙餐中,野生食材的選用特別普遍,生長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牛羊、內蒙古東部區及大興安嶺的野菜及野生菌類、內蒙古中部區呼和浩特和烏蘭察布等地的粗糧及豆類等,都是蒙餐的重要食材。“這意味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大家所正在追求的。”
然而,傳統蒙餐粗獷的烹飪方式和用餐體驗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人們生活條件提升,産品一定要跟著時代作調整。”孫劍昊告訴記者,在內蒙古,蒙餐菜品的創新是酒店們一直都在做的。像他所在的內蒙古飯店,于2002年重裝開業後還成立了蒙餐研究所。
“我們已經開發出450余道新蒙餐菜係。我們正在打造蒙餐黃金菜,就是從新蒙餐中選出部分打造精品菜。目前,像炭燒科爾沁牛肉、紅花牛頭、蒙古八珍等新蒙餐菜品都非常受歡迎。”
孫劍昊所提到的新蒙餐是在傳統蒙餐基礎上做了改良和提升,“精細化”是他認為最大的變化。“原材料選取、不同烹飪技法的融合、就餐體驗等方面都愈加精細。”
蒙餐傳統名菜手把肉的改變就很大。在新蒙餐體系中的這道菜,用料、用餐形勢都愈發精細,肉專門選定羊的肩胛骨肉,將其分割成4份分給每位食客,配合以刀叉食用。“像最早的手把手,一大盤子端上來,人們需要站起來圍著餐桌從大盤子中切著吃,好多人會不好意思。”孫劍昊解釋説,“現在精細化後的菜肴變化很大,我們專門選取的肩胛骨肉本身口感就很好,自己動手切肉吃對於很多外地遊客來説也是很棒的體驗。之後再來一碗配合清火解膩的白蘿蔔絲一起煮的羊肉原湯,更是享受。好多客人都戲稱這叫‘草原鮑魚’,也是人們宴請外地朋友的首選。”
不僅菜品有了很大改變,就餐環境也更是精細化了不少。不同於千餘年的席地而坐,在內蒙古,蒙餐館的裝潢越來越有民族特色,蒙古包外觀的餐廳和雅間越來越多,祥雲、蒙古族習俗等元素也融入在室內設計中。當然,還有身著漂亮蒙古袍的服務人員,和穿插在用餐期間的草原歌舞表演、載歌載舞的蒙古族獻菜禮節……
孫劍昊告訴記者,他們曾做過調查,現在蒙餐在中國各地都有,大家的認可度也比較高。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現今的蒙餐也越來越迎合當下消費者“健康、養生”的理念。有些菜肴也應用“藥食同源”中的部分食材,具有滋補、養生等特點。
內蒙古國際蒙醫院消化科大夫巴特爾告訴記者,古老的草原文化中,很多藥材也是食材。這也是蒙古族餐飲文化中的獨特“味道”。
當然,現今不少蒙古族居民,尤其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們還保持著相對傳統的飲食習慣。
“中國現在有八大菜係,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成為第九菜係?作為民族文化的代表。”談及未來發展,這位年近不惑的行政總廚信心滿滿。
中新網記者 烏瑤 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