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馬王”稱號的瑪拉沁呼和他的坐騎 攝影/通拉嘎
回望科爾沁部落八百年的成長歷程,這個英雄部落的歷史可以用最簡樸的一句話來表述,那就是躍馬引弓,馳騁疆場的八百年。馬作為科爾沁英雄主義精神的生動載體,有著説不盡的傳奇,道不完的故事。蒙古族是馬背民族,關於馬,在一本專門介紹蒙古族風土人情的書《郭氏蒙古通》裏是這樣描述的:馬是五畜(馬、牛、駝、山羊、綿羊)之首,它飛馳的鐵蹄曾經耕耘過歷史,耕耘過疆土,把光榮和強盛帶給蒙古民族。它不僅是古代最快最好的交通工具,而且具有通悟人性、忠實主人等一般牲畜絕少的品格。在科爾沁草原上,有很多關於人與馬的情感故事和傳説,民間流傳的著名的蒙古族讚祝詞《科爾沁馬讚》是這樣讚頌駿馬的:
萬馬之首
千駿之冠
速如箭簇
此乃烏珠穆沁寶馬之後
蘇尼特公馬之精血
科爾沁母馬之良駒
稀世珍寶
科爾沁蒙古馬
在蒙古族民歌中,幾乎每首歌都有馬,美麗的姑娘把情人比作駿馬,勇敢的小夥子把英雄喻為駿馬。關於馬的格言祝詞更是燦若繁星。馬是蒙古人最親密的伴侶,最忠實的朋友。成吉思汗把最得力的八員戰將稱為“四犬”“四駿”。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馬是神聖和吉祥的象徵,在蒙古人日常生活中,最美好最聖潔的祝福是“嘿毛日”,意思是“幸運之馬”。蒙古族人對長大成人的孩子的祝願是“腳及馬蹬、手及馬鞍”。蒙古族人迎嫁娶親必須騎馬,小孩子出生送馬,女婿到府送馬,甚至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中“男子三藝”的最高獎賞也是“配鞍戴嚼的駿馬”。純樸的蒙古族人把馬視作自己的親生兒女。“姑娘使兩個家庭結親,駿馬讓遙遠的路途變短”。這句蒙古族諺語樸實地表達出蒙古族人的愛馬之情。
蒙古族對馬的稱謂之多,語言之豐富、貼切,堪稱一絕,是其他任何民族語言所不能比擬的。根據口齒年齡稱1歲馬為“沃那嘎”、2歲馬為“搭嘎”、3歲馬為“烏熱”、4歲騸馬為“依斯格勒烏熱”;母的叫“別得斯”,種公馬叫“阿吉日嘎”。根據毛色區分,蒙古語叫“朱斯目”,蒙古族對馬“朱斯目”的稱謂也是非常精確的。僅以棕紅色馬為例,漢語把棕紅色馬統稱為棗紅馬,而蒙古語中棗紅馬又可細分為紅棗騮馬、黑棗騮馬、紫克栗棗紅馬、黃克栗棗紅馬、胭脂紅棗騮馬、白蹄棗紅馬等。此外,科爾沁的馬具種類繁多、琳瑯滿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科爾沁馬文化的瑰麗多彩和厚重豐潤的歷史淵源。科爾沁人通常使用的馬具有馬鞍子、籠頭、嚼子、鞭子、蠅甩子等,這些馬具從製作、使用到擺放都十分講究,特別是馬鞍子,雕花織錦、飾物鑲嵌,簡直是一個精美的藝術品,令人嘆為觀止、愛不釋手。
賽馬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盛會——那達慕上的重要賽事,也是一項古老的民俗活動。賽馬有快馬、走馬之分,快馬即速度賽馬,走馬類似于“競走”。科爾沁草原是著名的蒙古馬的故鄉。科爾沁蒙古馬身軀勻稱,四肢修長,爆發力強,速度快且有耐力,被公認為是蒙古馬中的上品。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科爾沁馬幾乎包攬了全國所有比賽的金牌。曾多次代表內蒙古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均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在廣州舉辦的“中國馬王”爭霸賽上,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的選手兩次贏得“中國馬王”的殊榮。同一時期,通遼市還先後為北京、廣州、吉林等省市輸送了一大批“名馬”。上世紀90年代直至本世紀初,代表這些省市參加全國重大比賽,並屢屢爭金奪銀的寶馬神駒,絕大多數來自科爾沁草原。
然而,近年來,隨著國外純血馬的引進,科爾沁蒙古馬在短距離比賽中漸漸失去優勢。引進純血馬,捍衛科爾沁馬文化的聲譽和優勢,傳承和發展具有科爾沁特色的馬産業的呼聲再一次在科爾沁大草原上響徹。支援鼓勵馬主引進名馬,自主繁育,投資建設40億元的現代化“科爾沁馬城”等一系列項目的落地和資金、政策、措施的落實,使悠久的科爾沁馬文化煥發出奪目的産業之光。經過不懈的努力,科爾沁馬在全國各大賽事中再一次力顯神威,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科爾沁左翼中旗的馴馬手齊鐵金。目前,他擁有純血馬20匹,半純血馬、蒙古馬160多匹,除引進國外頂尖名馬之外,還能自行繁育半純血馬、純血馬,實現了保護蒙古馬優良品種,優化蒙古馬與引進國外最優勢品種相結合,使得馬産業初具規模。他在2012年的哲裏木賽馬節上幾乎包攬了所有走馬和速度賽馬的冠軍。在鄂爾多斯舉辦的第二屆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上,又摘取兩項桂冠。
科爾沁草原上的騎手認為,好馬的特徵是“有狼的耳朵、啟明星的眼睛”,且桀驁不馴。正可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選一匹上乘的好馬,需要馴馬手有非凡的眼力。馴馬手要在數以百計的馬匹中精挑細選有千里馬潛質的“額木尼格”,即沒有經過馴化的“生格子”,絕非一日之功。
套馬與馴馬是勇敢者的遊戲,在萬馬奔騰中準確無誤地套住自己心儀的駿馬,無異於一場烽煙四起的戰事。驚恐的馬群一陣狂飆飛過溝壑,越過小河,局勢幾近瘋狂,神勇的馴馬手手執長長的套馬桿,伏身策馬,緊追不捨,經過酣暢淋漓的反覆掙脫、爭鬥,馴馬手衝破馬群的包圍和阻隔,最終把那匹桀驁不馴的傢夥牢牢套住。而後,馴馬手縱身跨上這匹野馬,一場新的更加嚴酷的較量由此開始。馬與馴馬手拼死相搏,蹦跳不止,直立、狂奔、踢咬,好的馴馬手就像粘在了馬背上,任其掙扎,使出渾身解數,我自巋然不動,雙手緊緊地攥住馬鬃,雙腿緊緊地夾住馬肚子。在治與反治、馴服與反馴服的戰鬥中最終贏得勝利。初戰告捷之後,烈馬依然要與主人對峙很長一段時間,而馴馬手們都知道,那些性情暴烈難以馴服的駿馬,很可能就是“草上飛”似的好馬。在調馴期間,主人要更多地用愛去馴服它。首先,要切忌鞭笞、驚嚇,要尊重和保護它高貴的性情、固有的野性,同時還要讓它時刻感到你的威嚴,讓它認識到你就是它至高無上的主人。要試著給它配馬鞍、戴籠套,給它梳理鬃毛,要飼以精食,撫摸洗浴等等。在恩威並施中培養感情,使之慢慢地變成你“最忠實的朋友,最親密的夥伴”。
在養馬、馴馬方面,科爾沁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辦法。春天是“凈騸”“剪鬃”的季節,夏秋兩季,牧馬人要趕著馬群踏朝露,迎朝陽,徜徉在綠綠的草地上,青青的湖水邊。到了冬季,馬群要到向陽坡上吃草,牧歸後還要喂乾草和其他飼料,以抵禦嚴寒。特別是對於賽馬,更要精心呵護。不能經常打掃馬圈裏的馬糞,以保持馬圈的柔軟性,這樣四蹄才能長得豐圓飽滿。對於選準的良駒,自兩歲開始要從馬群中分離出來,單獨關在專門的馬廄裏,馬槽要不斷地加高,促使它時時刻刻揚起頭來,這樣培養出來的馬,才能昂首挺胸,前軀高大,給人一種挺拔和雄健的美感。到了4歲口要釘掌修蹄,並運用獨特的方式進行驅汗、拴樁、調馴。在飼養方面,除青草外,還要輔以雞蛋、小米、白糖等營養品,增加賽馬的熱量。賽馬不得套車,不得載重,每天必須有一定的運動量,保證良好的競技狀態。在比賽時,為了減輕馬的承重,騎手一般都是由訓練有素的7~14歲的少年兒童擔綱。
神奇的科爾沁馬文化蘊含著獨特的民族風情,折射出深邃的人文光芒,是科爾沁草原上的人們勤勞和智慧的生動表述。
文/蘇日塔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