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遊>草原美食>

蒙古族茶道

2016-03-17 11:29:59 | 來源:中國蒙古學資訊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説起茶道,人們就會津津樂道于産茶的江浙、安徽、福建,津津樂道于它們茶種的繁多,茶具的精美,喝茶的講究和禮數。起個引子吧,就説呼和浩特市,青磚茶人們已經喝了近200年了,至今還保留著清晨先喝磚茶後吃燒賣的飲食習慣。

説起茶道,人們就會津津樂道于産茶的江浙、安徽、福建,津津樂道于它們茶種的繁多,茶具的精美,喝茶的講究和禮數。但你也許不知道,在大漠草原,在塞外青城,喝茶也是很有歷史淵源、傳統和文化的。

  起個引子吧,就説呼和浩特市,青磚茶人們已經喝了近200年了,至今還保留著清晨先喝磚茶後吃燒賣的飲食習慣。據説,喝了磚茶後吃燒賣可以幫助去除體內油脂,通過大量飲茶才能得到維持生命的綠色能量。何為磚茶呢,據史料載:“查中國製造磚茶,向用茶末,以為運銷蒙古之用;緣蒙古民族,遊牧為生,居住無恒,因是制茶為磚,既便於攜帶,且具有貨幣性質也。”為何蒙古族人愛喝磚茶呢,首先得從“茶葉之路”説起,中國對外茶葉貿易歷史悠久。宋元豐年間就有關茶葉貿易的記載。茶馬互市的開始使得茶葉貿易得以發展,明代,歸化城(呼和浩特市舊城)已成為著名的茶馬市場。至清代,茶葉貿易達到鼎盛。有清一代,晉商從南方採購茶葉匯集到歸化城或張家口,然後以駱駝為運輸工具,途徑烏蘭巴托、恰克圖等地,一路將茶販運到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乃至聖彼得堡,走出一條綿延萬里的“茶葉之路”。歸化城就是一座重要的橋頭堡,它的途徑地很大部分就是大漠草原,茶葉之路就把中國茶文化深遠地傳播到了蒙古、俄國,較大程度地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茶已成為以肉食為主的蒙古族人必不可少的食物,“內蒙古人之飲食料,以禽肉、乳類、麵粉、茶、酒為大宗”,特別是磚茶非常受蒙古族人歡迎。為什麼蒙古族人還視其為貨幣呢?據載:“蒙民交易多用食物交換,或以磚茶為準,或以皮張計算。”清代蒙古族學者羅布桑卻丹在其著作中亦寫道:“磚茶也作價用於交換,一塊磚茶長一尺,寬五寸,厚五分,其價五錢。”特別是“蒙古地方自古很重於使用山西地方的白銀。”“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這也是蒙古族人的生活習慣,它體現在方方面面,如有“父母去世,下葬的時候總是在頭下枕一塊茶葉”的喪葬習俗。此外,在蒙古部分地區還舉行名為“會年茶”的宴會。羅布桑卻丹寫道:“蒙古族人非常重視茶。蒙古族人自古把茶當成食品。還把每年七月當做採茶月。紅茶、花茶、磚茶都來自南方。”蒙古族人把吃早餐叫喝茶,至今在呼和浩特市的街頭人們早晨相互打招呼也還會説“你喝了”。互相串門趕上吃飯喝茶時會説:“飯富茶佳”。過年時,媳婦們要向長輩們獻茶。在結婚、生日等宴會上相互送禮物,若沒有哈達,可以用布和茶代替。一塊磚茶可頂替五兩白銀。茶已不僅對蒙古族人的飲食習慣産生了影響,而且還較大程度影響了他們在喜慶、喪葬、節日、禮節、交易時的日常行為,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  

    與南方的茶道不同,對蒙古族人而言茶是生活必需品,不是用來消遣的奢侈品。磚茶外形粗糙笨重,經得起風吹雨淋和長途跋涉,可以扔,可以壓,更不須精美的茶具盛放,喝的時候用刀砍一塊即可,對於時間、地點、喝茶方式、茶具沒有那麼多講究,只要有灶和爐,有大缸子、大碗就能喝到茶。它沒有南方茶文化中蘊含的那種文人氣息。磚茶的價格便宜,普通百姓都能消費得起,在飲茶方式上,更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茶道。它非常簡單、非常普通、非常質樸。但簡單並不是沒有內涵,普通並不是沒有特色。它有著深厚的實實在在的本質,體現著蒙古族人真實的日常生活,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作風,平民文化。  

    遠方的客人,若你與草原有個約會,那就來到草原,來到青城,吃燒賣,喝奶茶,再走一走茶葉之路吧!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