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遊>熱點新聞>

蒙古馬的足跡

2016-03-08 13:48:31 | 來源: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 作者:雨齊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然而,它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它被農業部確定為138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之一。

蒙古馬原産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狀態,它們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40℃的嚴寒,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然而,它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它被農業部確定為138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之一。

蒙古馬廣布于中國北方以及蒙古國和俄羅斯部分地區。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北方民族就已馴化馬匹。《漢書·匈奴傳》記載:堯舜以前“居乎北邊,隨水草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牛馬羊。”匈奴馬曾顯赫一時,西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出擊匈奴在白登被冒頓單于30余萬騎兵圍困7日。漢武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曾多次帶回大量馬匹,並任用匈奴王子金日磾為漢朝的馬監,民間養馬事業空前發達。西晉以後,塞外各部族相繼南下,帶來馬匹數以萬計。盛唐時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馬進貢,如《唐會要》就記載:“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適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並指出延陀馬、同羅馬、仆固馬為同種,多為駱毛(兔褐毛)和驄毛(青毛)。這些都與蒙古馬相似,都是蒙古馬的祖先。北宋時東北的契丹馬也是蒙古馬,説明東北三省早已分佈有蒙古馬。蒙古帝國被譽為“馬之帝國”,成吉思汗的衛隊就是由精良的騎兵隊組成,歷史上稱他是以“弓馬之利取天下”的。根據《元史》記載,當時牧馬地甚廣,北至火裏禿麻(今蒙古國以北)遍及塞外草原及南方。

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鐵騎,經常靠蒙古馬的驚人速度及耐力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從而得到勝利。蒙古士兵裝備精良,騎射精湛。草原民族全民皆兵,蒙古人從會走路起就接受軍事訓練,特別是騎射。

明朝在北方東自大寧(今承德地區)、西至守夏皆是牧馬地,並在宣化、大同等地設馬市,明萬曆三年(1575年)規定每年互市定額3.4萬匹。清朝在察哈爾設左右兩翼牧廠和兩處禦馬廠,全盛時期養馬達10余萬匹。數百年來,蒙古馬多取道張家口輸入內地,而有“口馬”之稱。由於各朝代對養馬業的重視,使蒙古馬早已分佈到我國廣大北方農村。

1949年以後,內蒙古地區的蒙古馬,不斷向鄰近省區輸出,均表現了良好的適應性。新中國第一次蒙古馬耐力賽,比賽距離100公里,從新巴爾虎左旗阿木古郎鎮出發到烏爾遜河東岸再返回到阿木古郎鎮,從早晨5點開始,冠軍馬3個小時就完成比賽。1950年,蒙古馬中的鐵蹄馬在當年59公里的那達慕大會上,58分鐘就跑到了終點。當地有民諺:“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

1949年後,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馬繼續發展,並不斷被推廣到內地,同時進行大量雜交改良。但截至上世紀末,改良馬還是少數,90%以上仍是蒙古馬。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