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市的前身是烏蘭察布盟,為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級行政區域的專用名稱。這一名稱起源於清朝初期的會盟制度。清代烏蘭察布盟屬理藩院統轄,綏遠將軍衙署節制,對所屬四部(四子部、烏拉特部、茂明安部、喀爾喀右翼部)六旗(四子部落旗,烏拉特前、中、後三旗,茂明安旗,喀爾喀右翼〈達爾罕貝勒旗〉)進行監督和調節。這一名稱從清代康熙年間一直沿用到今。
“烏蘭”蒙古語“紅色”之意,“察布”蒙古語“山的兩翼高地”之意,“盟”是蒙古語“楚古拉幹”(聚會)的漢譯詞。
《綏遠通志稿》(卷1下冊)稱:“四子王旗、喀爾喀右翼旗、茂明安旗、烏拉特前、中、後三旗,六旗共組一盟,並由清廷指定以烏蘭察布為每年會盟之地。蓋其地有河,名烏蘭察布,因以河名呼其地,以地名呼其盟。實則河名烏蘭察布,而地名烏湖克圖也。”
烏蘭察布盟會盟之地是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市)以北120里處的烏蘭察布河畔,屬四子王旗境,今四子王旗東八號鄉白彥敖包行政村一帶,與《綏遠通志稿》“地名烏湖克圖”的記載非常吻合。烏湖克圖係蒙古語,意為“有油脂”,蒙古語稱石英石為烏湖克朝魯(直譯:油脂石),因白彥敖包山坡上至今還有兩塊乳白色巨石(石英石),所以當地人就稱該地為烏湖克圖(漢譯為“有石英石的地方”)。登上聳立的白彥敖包山頂,向南眺望,蜿蜒流淌的烏蘭察布河依然如舊,數十里外的七座山峰(當年六旗和盟府各有一祭祀的敖包)挺立在杜爾伯特草原南端。
當時,為了紀念烏蘭察布盟首次會盟,在距白彥敖包東4華里處,建有一座鐵塔,鐵塔中部鐫刻有滿蒙兩種文字塔記(塔記失傳)。紀念塔毀於1952年,現僅存其遺址,當地人們至今仍稱此地為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