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哈屯高勒:歷史與傳説不斷在耳邊迴響

2016-02-16 11:53:49 | 來源:草原文化網 | 作者:王建中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清代時,準格爾的楚格拉大會是鄂爾多斯最負盛名的蒙古族傳統節日,屆時,整個鄂爾多斯草原的蒙古人不遠百里趕來,參加這一盛會。在這一盛會開始前,所有蒙古族人都要向哈屯高勒的方向叩頭祭拜。

    原標題:哈屯高勒

  清代時,準格爾的楚格拉大會是鄂爾多斯最負盛名的蒙古族傳統節日,屆時,整個鄂爾多斯草原的蒙古人不遠百里趕來,參加這一盛會。在這一盛會開始前,所有蒙古族人都要向哈屯高勒的方向叩頭祭拜。
  哈屯高勒,即蒙古語黃河。黃河,蒙古語原讀作哈拉木倫。自成吉思汗哈屯古爾伯勒津跳入黃河自盡後,就改為哈屯高勒。過去,鄂爾多斯草原上流傳著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蒙古史籍《蒙古源流》《黃金史》《黃金史綱》《大黃史》《寶貝念珠》《綏遠通志稿》以及國內外學者對此都有記述。俄羅斯學者裴爾基瓦勒斯科的調查報告尤為詳盡。故事的主要內容為: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后,近臣們都熱情鼓動大汗將西夏國王失都爾古合汗的妃子古爾伯勒津納為妃子。古爾伯勒津是個絕代美人,主上以及所有屬臣無不驚詫于她的美貌。古爾伯勒津貞節觀念極強,不願身伺二主,她委婉地對成吉思汗説:我的容顏已為您的兵塵所污染,若和先前比起來,已大為失色,今若能在水中沐浴一番,將會更加艷麗。”成吉思汗深信不疑,便讓她去水裏沐浴。古爾伯勒津行至黃河邊,給父親留下一封信,便投河自盡了。士兵們把信交給大汗,信是寫給古爾伯勒津的父親趙氏沙克扎旺吉的,信中説:“我將死於此水,我的屍體,勿順流尋找,當溯水而尋。”

  成吉思汗令近衛軍將士們和古爾伯勒津的父親一同尋找古爾伯勒津的屍體,終於在今達拉特旗境內的黃河邊找到了古爾伯勒津的衣服和鞋子,於是稟報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下聖旨,令將士們“就地埋葬”。將士們遂將古爾伯勒津的衣物裝在鐵箱內,就地埋葬。眾將士每人掘土一鍬,堆積成高大的墳冢。時鄂爾多斯為西夏屬地,西夏人已漢化,依古爾伯勒津之父趙氏沙克扎旺吉之姓氏,將墳冢稱其為趙君墳。蒙古人稱此為帖木爾·鄂勒胡·道斡,道斡意為土崗或山岡,帖木爾意為鐵,鄂勒胡意為尋找,意思是“土崗下面可以尋找到鐵箱子”。時光更疊,以後因諧音,被人們喚作昭君墳,與歷史上著名的王昭君混為一談。

  古爾伯勒津用生命彰顯了忠貞不渝的貞烈節操,受到了成吉思汗及其近臣們的敬佩。他們認為古爾伯勒津是被水神帶走了,為的是讓她回到地母的身邊。於是,古爾伯勒津被追認為哈屯。按薩滿教的觀念,天是父親,地是母親,地上的河流、山嶽都有其神靈,於是,把古爾伯勒津哈屯殉節的黃河命名為哈屯高勒,以此紀念古爾伯勒津。哈屯是夫人的尊稱,高勒意為河流,哈屯高勒即是夫人河之意。哈屯高勒受到了蒙古族人的隆重祭祀,清代時,成吉思汗後裔們在過黃河時,必先到河岸高地之上朝著黃河行禮叩拜,焚化、祭祀食物,以祈求夫人諒過河不敬之舉,之後才能上船渡河,這一風俗,直至今天還依然保留在鄂爾多斯的蒙古民族中。

  成吉思汗八白室中的一室內供奉著古爾伯勒津哈屯。有清以降,古爾伯勒津哈屯的白室一直供奉在準格爾旗的布爾陶亥,與牧放在準格爾草原上成吉思汗的白駿以及供奉在大路黃河岸邊的聖祖的奶桶一道,成為準格爾人最聖潔的聖物,數百年來受到準格爾各族人民隆重的敬奉(在《準格爾旗衙門檔案》中,因騎乘白駿、損害馬桶而受到懲罰的記載比比皆是),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新成吉思汗陵落成,才遷往伊金霍洛。

  哈屯高勒曾經是準格爾旗黃河岸邊一個重要的鄉鎮,境內黃河千嶂迭罅,高岸懸崖,險峻叢生,蒙、晉、陜黃河大峽谷由此發端。民國以前,準格爾旗無哈岱高勒之地名,撤鄉並鎮時,牽強附會,因煤而無端生出個哈岱高勒,實為哈屯高勒之錯訛,這無疑消解了歷史的淵源與文化的傳承,應予正名。(王建中)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