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蒙古語叫“查幹薩日因巴雅爾”,直譯為“白月之節”。在遙遠的古代,蒙古人稱年初的第一個月份為“豪比薩日”,其意為“份額之月”。據研究,這一名稱與古代蒙古人的遊獵生活有關係。以部落為單位進行捕獵的獵人集體,在每年獵獲物最豐富、野生動物皮毛最好的月份裏舉行慶祝活動並給獵戶們分發“豪比”即獵獲物份額,因此稱這一月份為豪比薩日。鄂爾多斯蒙古人中至今沿用這一古老的名稱。
後來,蒙古人由遊獵轉為遊牧生活方式,其主要的生産對象由獵物轉為家畜。而對畜牧業生産來説,其主要的收穫季節不是冬季而是秋季。因此,“蒙古人的新年從9月份開始,這個時候是白食最為豐富的季節,因而稱之為白月”。西曆的9月份一般是農曆8月份。人和牲畜也在這個時候增歲。這是西元13世紀以前的情況。在忽必烈時代改蒙古曆法,接受中原漢族傳統曆法,在農曆正月過“查幹薩日”。
另有史料記載,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叫“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於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説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説:“成吉思汗于西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曆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曆前後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曆歲首當是農曆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演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
春節期間進行的各種儀式都蘊含著每個人、每個家庭在新一年裏幸福安康的象徵意義,因而人們十分重視並提前做好準備。其中包括春節所需的服飾、飲食、禮物、住居的裝飾等。《馬可波羅遊記》記載:“蒙古人認為白色服裝是吉祥的象徵,他們在過春節時有每個人穿白衣服的習俗。”白色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新、純潔和吉祥的象徵意義。雖然現在我們看不到春節裏穿白衣,但穿戴最新、最漂亮的服飾過春節的風俗仍然存在。
為了過好一年當中這個最為重要的節日,對於臘月23日祭火用的山羊胸骨、祭佛用的上等白食、除夕祭佛的整羊頭、招待客人的整羊肉、看望出嫁女兒用的整羊背以及其他重要用品,家庭主婦早已心裏有數。
查幹薩日到來之前,把蒙古包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有人還把蒙古包遷到新址。富裕人家給蒙古包換上新的蒙氈、圍氈和內壁簾。這些一般都在“朱臘薩日”(點燃佛燈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節前完成。認為如果祭火時還沒有清除舊年的灰塵污垢,就會引起火神的不悅,在新一年裏得不到火神很好的保祐。
因為蒙古人的春節以奶食品為主,祭火除了祈求幸福外,還相信火是最溫暖而純潔的象徵,因此,草原上的春節,是純潔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