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艷婷 攝)
內蒙古自治區實施“十個全覆蓋”,改善基礎設施,人們生活水準也逐步提高。圖為夕陽西下,牧羊歸來。
村民扭起歡快的秧歌。(佟艷婷 攝)
平坦的水泥公路修到居民家門口。(佟艷婷 攝)
猴年春節期間,記者利用回故鄉的機會,活躍在大江南北,走田間路,入農家院,聽百姓言,用自己手中的筆,真情記錄火熱生活,讓一條條“活魚”在ZAKER中游動,在深晚的版面生動呈現。他們記錄、他們思考,他們攪動起一池春水,讓生活的多彩多姿映照出時代變遷;他們把老百姓的正能量傳遞給社會,溫暖人心;他們讓人們真切地感悟到,老百姓的希望正在中國夢中一步步變成現實。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甘河農場八隊——中國北部邊陲的一個偏僻山村,在這裡住著20余戶人家,以農耕、畜牧業為主。交通不便,一度嚴重制約著這裡的發展。
自2014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紮實推進建區以來最大規模的新農村新牧區系統建設,計劃用 3年時間,投資600億元,在全區農村牧區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辦好民生實事,包括甘河農場八隊在內的一大批村落一改過去殘墻破房、臟亂泥濘的景象,基礎設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務顯著提升,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曾經20公里土石路,成學子寒冷記憶離甘河農場八隊最近的兩個機場都遠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三家子機場離這裡差不多400公里,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離這裡近700公里。這兩個數字意味著什麼?相當於深圳晚報社所在的深圳福田區分別到廣東韶關、湖南衡陽的距離。
每逢新春佳節,在外打拼的人們隔著萬水千山,奔向家鄉。他們至少要提前一個月關注機票動態,選擇最便宜的機票,然後轉乘10個小時的火車,再乘大巴,最後一段20多公里的道路沒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只能靠私家車接送。即便這樣,以往遇到大雪天氣,砂石、泥土鋪就的簡易道路便輕而易舉地封住了,一米高的積雪堆在路面上,普通的私家車無法通行。
在這些打工者更小的時候,這20多公里路是通往學校的唯一道路,印刻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寒冬臘月,月光皎潔,一輛拖拉機穿過皚皚白雪覆蓋的田野,朝著山腳下的燈火一點一點靠近。車後挂著長約3米,寬約2米的鐵皮拖車,山路崎嶇,鐵皮拖車哐當哐當的聲響傳出去老遠。拖車裏的孩子們穿著厚厚的棉衣,裹著棉被,雙腳腳尖不停地互相敲打著,似乎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取暖不至於讓雙腳凍壞。孩子們的身下,墊著厚厚一層黃豆秸稈,這是父母怕孩子著涼,早早備下的。
交通,不僅影響了人們出行的便利,更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冬天大雪封路,農産品運不出去,商販進不來,同樣優質、綠色的農産品較其他地方售賣的價格總要便宜一些。
如今 老房修葺一新溫室大棚種出新鮮瓜果蔬菜春雷驚夢,大地復蘇。
2014年1月,北國邊疆依然寒風料峭,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一縷春風,給大地送來暖意。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區工作會議上提出:計劃利用3年時間,投資600億元,在全區農村牧區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
“十個全覆蓋”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第一次全面系統大規模投資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綜合性民生工程。今年春節,“十個全覆蓋”也給甘河農場八隊帶來了翻天巨變。
幾十年的老房子被修葺一新,粉色外墻配上藍色鐵皮屋頂,塑鋼窗、防盜門一應俱全,連歪歪倒倒幾根木頭隔開的院子,也換成藍白相間的歐式鐵藝圍墻……
冬日暖陽照耀著大地,老人們拿起綠扇紅綢,扭起歡快的大秧歌。當地黨員幹部説,等年後天氣緩和些,還要請老師來,教大家跳更多樣式的廣場舞。大夥兒略顯羞澀,扭動著自己的身軀,更加努力地跟上鼓點節奏,東北大秧歌歡快的鼓聲在大山腳下久久迴響。
交通更加方便的村落開始嘗試發展旅遊業,經營方式也實現多元化,零下20攝氏度的寒冬裏,利用溫室大棚種出新鮮的瓜果蔬菜,豐富著年夜飯的餐桌。
的士司機第一次將外出歸來的遊子送回這個小山村,“以前給多少錢我都進不來的,現在路好了,車費不會貴了你的。”平坦的水泥公路修到居民家門口,不僅便利了交通,也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十個全覆蓋”開展過程中,全內蒙古自治區廣大黨員幹部積極投入到一線工作當中,帶領農牧民修路修房、整理村容環境,讓村民心裏暖融融的。
原標題:呼倫貝爾草原上的人們要學廣場舞(記者 佟艷婷通訊員 郎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