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遊>熱點新聞>

山嶺上的民族 鄂倫春族

2016-02-01 10:38:23 | 來源:正北方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有人把鄂倫春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確是精騎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裏以狩獵為生。早年,他們居無定所,過著遊獵生活。

還記得兒時的一首民歌唱著“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裏住著勇敢的鄂倫春……”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少數民族民歌,聽著這旋律優美、熱情豪放的歌曲,一個騎馬挎槍的鄂倫春獵人的剽悍形象就會在眼前閃現。

山嶺上的民族 鄂倫春族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走向高原

“鄂倫春”是“山嶺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有人把鄂倫春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確是精騎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裏以狩獵為生。早年,他們居無定所,過著遊獵生活。解放前,鄂倫春族還保留著原始公社的殘余。鄂倫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統人民的共同體。“穆昆”是鄂倫春語,即“兄弟們”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有各個“烏力楞”組成,“烏力楞”是鄂倫春語,即“子孫們”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傳的子孫。一個“烏力楞”就是一個父系家族,由幾個或幾十個“斜仁柱”組成。“斜仁柱”,類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廬帳住所,是非常適合遊獵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樺木做支架,蓋上樺樹皮,冬季用獸皮圍蓋,底部直徑約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間生篝火,可做飯,取暖和照明。

山嶺上的民族 鄂倫春族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走向高原

新中國成立後,把他們從散居的山裏請下來。1953年,鄂倫春人實現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結束了原始社會生活。鄂倫春族是我國11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之一。

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的黑河市、遜克縣、呼瑪縣、嘉蔭縣等地。鄂倫春族的主要聚居區是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的四個獵民鄉鎮及黑龍江省的五個鄂倫春族鄉。鄂倫春自治旗坐落在大興安嶺的深山密林中,面積為59880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在阿裏河鎮。

他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支,一般通用漢語。解放前有少部分人學過滿文、日文和俄文。由於沒有本民族文字以及漢語的普及,很多鄂倫春族青年已經不會講本民族語言。

鄂倫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他們居住的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過去幾乎所有的鄂倫春人都從事狩獵、採集和捕魚生産,鄂倫春人吃的、住的、用的都離不開大自然的恩賜,他們過去以食狍、鹿、犴、野豬肉為主,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他們憑藉這一天然優勢,靠一桿槍、一匹馬、一條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間,形成了他們具有鮮明色彩的山林文化。

關於鄂倫春人的飲食,他們過去以食狍、鹿、犴、野豬肉為主,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把肉切成大塊,煮得很嫩,中間常有血色就蘸著鹽水食用。烤肉是將木棍削尖,把肉插上,烤得焦黃即可食用,或是把肉扔在火裏,燒得外黑裏紅,即為恰到好處。燉肉是把肉切成小塊放上野菜一起燉,味道格外鮮美。還有一種吃法叫“阿素”,即把剔骨狍子肉、狍肺、狍腦子煮後切成小塊,和在一起,澆上野豬油,放些野茶花,鄂倫春人認為這是相當講究的佳肴。他們愛吃生狍、鹿肝,以改善和增強體力,用肥野豬肉和熊脂肪煉油保存,在嚴冬季節出獵,喝一碗熊油就會全身發熱。

鄂倫春族大概是中華民族中相貌特徵最明顯的一個民族,他們都是眼細小,顴骨高,臉平而寬,與漢族人的區別比日本人朝鮮人都要明顯得多。他們的身高也普遍比漢族人矮小。目前也是在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