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的一天,暮色蒼茫。正在發展中的達拉特旗霓虹閃爍,車水馬龍。我們100多個參會者乘坐了3輛大巴向響沙灣進發,去參加會議組織者給我們安排的一項活動——欣賞富有民族特色的鄂爾多斯婚禮。
大巴駛出城區後,便進入崎嶇的沙路,只見遠處的沙海在星星點點的燈光中若隱若現,夜的空間被黑暗所佔據。經過半個多小時的顛簸,在車燈的映照下,前方出現了一隻昂首挺胸、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雕塑,隨之,大巴停在了響沙灣的一座餐廳門前。
人們紛紛入座、喝茶,而舞臺上卻鴉雀無聲。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一場鄂爾多斯婚禮也隨之拉開了序幕。
鄂爾多斯婚禮有哈達定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等一系列特定的儀式程式和活動內容。它集鄂爾多斯歌舞、飲食、文化、禮儀、風俗于一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在濃郁的蒙古族文化的氛圍中,展現在舞臺上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婚禮迎娶的畫面。雖然我不懂蒙古語,但是從演員活靈活現的表演中,對整個劇情還是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尤其是祝頌人帶著新郎前來娶親時,被新娘的嫂嫂攔在門外戲耍的場面,令人忍俊不禁。而娶親的過程中,通過掰半生不熟的羊脖子來考驗新郎的腕力和智力的情節,又使人感到亢奮和好奇。新娘穿戴好鮮艷的嫁粧,騎開工後與父母依依惜別時,一首婉轉淒涼的《送親》歌,唱得新娘淚如雨下,也讓觀眾情不自禁。
新婚典禮開始時,第一個招待貴賓的隆重禮儀是獻羊背子,待《全羊讚》的吟誦聲一落,一隻烤全羊推到了賓客中。此時,身著鮮艷服裝的蒙古族姑娘端著銀碗,捧著哈達,唱著《祝酒歌》來到賓客中間,請尊貴的客人為羊背子剪綵。這時,台下掌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婚宴開始後,漂亮的蒙古族姑娘跳起了歡快的頂碗舞,那婀娜的舞姿、鮮艷的服飾、燦爛的表情,讓全場賓客停下了手中的杯盞,看直了眼。那悠揚高亢的馬頭琴齊奏,一會兒似行雲流水,一會兒如萬馬奔騰,將人們帶到了藍天白雲、遼闊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讓人忘記了喝酒吃飯。在一片歌舞聲中,鄂爾多斯婚禮達到了高潮,也走向了尾聲。最後,全體演員唱著悠揚的《草原迎賓曲》,為鄂爾多斯婚禮謝幕。
據説,鄂爾多斯婚禮發源於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時期,已經流傳了700多年。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因此廣為傳頌。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返程的路上,人們興高采烈地議論著鄂爾多斯婚禮,雖然酒未喝好,飯未吃飽,但大家能為旅遊景點有這樣一場精彩的演出而興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