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匈奴歷史初探

2016-01-28 14:57:12 | 來源:草原文化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匈奴是約西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併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

  匈奴者,夏后也。夏桀敗,其子熏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遷徙,中國謂之匈奴。作為一個驍勇善射的遊牧民族,匈奴自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5世紀一直活躍在中國東北到西北的遼闊土地上,並對絲綢之路的暢通和中原王朝構成很大威脅。匈奴這一草原奴隸制帝國與中原農墾基礎的封建帝國在幾百年間或戰或和,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就曾派兵北擊匈奴並修築萬里長城。後來,隨著與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王朝的交往頻繁,匈奴也逐漸演化,一部分與漢族等民族融合,一部分遠走中亞與歐洲,在6世紀時漸漸消失。匈奴這一民族是否真正消失了呢?
  匈奴是約西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併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
  匈奴分為三大部,大單于居中,控制蒙古高原和大草原。左賢王居東,控制中國東北部、朝鮮半島及西伯利亞。右賢王居西,控制新疆及西域。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複雜,關於匈奴族的遷徙,中國史書除對其內遷和滯留草原有較詳記載外,對匈奴的西遷語焉不詳。
  匈奴民族的遷移
  西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臣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西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自西元89年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余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
  西遷的匈奴人在西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同時也揭開了入侵歐洲的序幕。匈奴人不僅壓迫著哥特人避入羅馬帝國,甚至兵臨羅馬城下。此時,匈奴人不僅越過了多瑙河和萊茵河勢力直達西歐,還于5世紀時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國— ‘阿提拉王國‘,對歐洲歷史産生了很大影響。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匈牙利人與歐洲其他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陜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陜北的一樣,他們説話的尾音也與陜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
  匈奴文化的傳承
  匈奴雖然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以現在主要流行于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內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卻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聲,遊牧民歌更是研究遊牧民族和遊牧文明盛衰興替的歷史和心靈的天窗。史載匈奴民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在漢代大將霍去病率大軍擊敗匈奴後,匈奴對失去陰山的無限懷戀。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題、情節和結構至今遺留在蒙古民族豐富的民歌曲式當中。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