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蒙古族宗教信仰

2016-01-28 14:47:48 | 來源:草原文化網 | 作者:烏恩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蒙古族在歷史上曾信奉過多種宗教,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由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以及與周邊民族接觸的不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在發生著變化。



蒙古族在歷史上曾信奉過多種宗教,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由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以及與周邊民族接觸的不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在發生著變化。

薩滿教是蒙古族的傳統宗教,它産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在蒙昧時期,由於生産力的落後以及原始人認知水準的局限,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都十分敬畏,産生了萬物有靈的思想,日月、星辰、風暴、雨雪、山石林木、河流湖泊、兇禽猛獸都曾是人們膜拜的對象。在這一點上,蒙古族早期薩滿教與其他地區的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並無根本差異。

進入文明時代後,原始宗教也隨著社會的需要,逐漸發生了變化。這表現在宗教信仰更大程度地折射著社會的現狀,例如神祗系統中出現了分工,如獵神、財神、戰神、火神等等。宗教的人為化成分越來越濃厚,與人間的貧富、等級制度相對應,神界也有了高低尊卑的差異,天神騰格裏神逐漸上升為主神,最後成為至上神。人們認為世間可見和不可見的萬物都是由騰格裏神締造的,他還在冥冥中決定著人類的命運,帝王都是由天神指定的,他們是“天子”。在有文獻可考的時代,古代蒙古族薩滿教已進入了人為宗教時期,社會上有職業的薩滿教神職人員孛額(男性)、依都幹(女性);有了固定的宗教節日和活動,如祭天、祭火、祭神纛、祭祖等等。“蒙克騰格裏”長生天概念的産生,標誌著蒙古族薩滿教發展的最高階段。在13世紀初期,薩滿教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成吉思汗在政治鬥爭中也充分利用了它的影響。

在蒙古族統一前,由於各部族社會發展存在不平衡性,一些文化發展較為進步的部族,較早地放棄了薩滿教信仰,選擇了其他宗教。如克烈部在11世紀初期開始信奉基督教的異端教派聶斯托利教(蒙古人稱之為“也裏可溫”教)。到了13世紀初,我們知道蒙古族中的乃蠻部、汪古部等也在信仰該教。這些部族的基督教信仰借助婚姻等關係,在蒙元時期曾對蒙古族統治集團産生過影響。一直到20世紀,聶斯托利教的一些禮儀仍然積澱在鄂爾多斯的一些蒙古族民眾的文化或習俗中。

在蒙元時期,隨著蒙古族對外交往的廣泛,各種宗教開始向蒙古社會滲透,像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以及道教等都不同程度地對蒙古族民眾産生過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

根據史書的記載,蒙元時期最早和藏傳佛教發生聯繫的是窩闊臺汗的第三子闊端。1247年,西藏高僧薩迦·班智達和兩位侄子八思巴、恰那多吉在涼州與闊端會晤,揭開了蒙藏關係乃至中國歷史的新的一頁。此後,由於忽必烈汗的政治需求,藏傳佛教在元朝成為國教。元代信仰佛教的蒙古人主要集中在統治集團內部,而民眾仍然信奉薩滿教;而在中亞、西亞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征服者的蒙古族逐漸被伊斯蘭文化所吸引,絕大部分人最終成為穆斯林教徒。今天的阿拉善、鄂爾多斯地區仍有少量的蒙古族信仰伊斯蘭教。

對後世蒙古族宗教信仰産生重大影響的事件發生在16世紀後期。1577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與西藏格魯派高僧索南加措在青海會晤,確定了雙方的供施關係,並決定以法律的形式將佛教確立為蒙古族唯一合法的宗教,同時將薩滿教確定為非法宗教。在蒙古各部統治者的倡導下,佛教格魯派在半個世紀的短暫時間裏,迅速傳遍了蒙古高原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全民族的信仰。

佛教的傳人,在客觀上極大地豐富了蒙古族文化的體系。佛教的哲學、文學、藝術、天文、歷算、醫學,包括《甘珠爾》、《丹珠爾》在內的大量佛教經典被譯成蒙古文,蒙古族中也産生了一大批用蒙藏文進行創作的大德高僧,寺廟一度成為蒙古社會的文化中心。佛教促使蒙古族文化從內容到形式有了新的發展,其影響是深遠的。

但是,作為意識形態的宗教,它對蒙古民族歷史觀、價值觀的不利影響也是極大的。尤其是在清朝建立後,統治者為了羈縻和弱化蒙古族,制定和推行了很多政策,其中“興黃教,安撫眾蒙古”成為國策。在清政府的推波助瀾下,佛教在蒙古地區呈畸形、氾濫發展之勢,據清中葉的統計,當時內蒙古地區的喇嘛約佔男性總人口的40%到50%,個別地區達到了60%左右。清嘉慶年間,內蒙古地區佛寺有1800多座。清末,內蒙古有寺廟1600余座,平均每個旗有佛寺20余座,個別旗達到了50到60座。

佛教在歷史上對蒙古族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繁衍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進入近現代之後,蒙古族社會內部否定佛教、排斥佛教的思想日漸加強,信仰佛教的社會文化氛圍日漸淡化。目前在蒙古族民眾當中佛教信徒所佔比例較小,佛教文化的一些成分主要是以民俗、藝術、醫學、文學等形式得以傳承。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