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草原習俗——祭敖包

2016-01-27 11:38:55 | 來源:寧城政府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敖包”是蒙語的音譯,意為石頭堆。內蒙古大草原遼闊無垠,綠草茫茫,天地相連,遊牧的路途漫漫,周邊的四野平平,難以辨認方位,於是,牧民在遊牧的交界處或路口壘石為標記,天長日久,就形成了此風俗。

  《敖包相會》是一首在國內流傳甚廣的蒙古族民歌,那優美的旋律和情意綿綿的歌詞,不僅演繹了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讓更多的人産生一種拜謁敖包的渴望。  

    “敖包”是蒙語的音譯,意為石頭堆。內蒙古大草原遼闊無垠,綠草茫茫,天地相連,遊牧的路途漫漫,周邊的四野平平,難以辨認方位,於是,牧民在遊牧的交界處或路口壘石為標記,天長日久,就形成了此風俗。

  古代,建敖包和祭敖包很簡單。人們在居住地周圍,用石頭和柳條壘成小包,便可祭祀。後來,隨著喇嘛教傳入內蒙古地區,為這種建、祭敖包的形式增添了許多宗教色彩,敖包由原來的一個小包也變成了敖包群,有的7 個敖包並列而建,中間最大,兩旁各有3 個小的陪襯。敖包的個數以奇數為準,最多的可有13 個:即一個大敖包居中,其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3 個小敖包陪襯,形成了由13 個敖包組成的敖包群。  祭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旨在祝福人畜兩旺。祭祀時,主體敖包上插桿子,挂旌旗,旗用白綢所做,上書經文。小敖包插樹枝,樹枝上挂五顏六色的布條或旌旗。祭祀儀式隆重、嚴肅而熱烈。屆時,方圓幾十里的牧民騎上賓士的駿馬,坐上“草原之舟”勒勒車,手捧祭品來參加祭祀活動。

  祭敖包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種。祭祀時,祭者圍坐三面,面向活佛,並在蒙古包的地面上擺放一人多高的奶食品、阿木蘇(即黃油和牛羊肉做成的什錦粥)、點心或全羊等供品。當活佛發出祭祀開始的經令,法號奏出深沉粗獷的音調,眾人雙手合十,口中念咒為祭。然後,參加祭敖包的人一起圍著敖包,從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保祐人畜兩旺。人們外出遠行,凡是經過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或捧幾捧土,以求吉祥。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