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生命與情感的傾訴--馬頭琴

2016-01-26 10:40:54 | 來源:草原文化網 | 作者:暴雅艷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馬頭琴是在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拉弦樂器。這是蒙古族豪放個性的展現,也是馬頭琴音樂的旋法特徵,體現了草原民族寬廣的胸懷,粗獷豪放的個性,同時也體現了草原民族獨特的審美內涵。

  馬頭琴是在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拉弦樂器。馬頭琴獨具魅力的音色,悠揚、深沉、寬廣、抒情的旋律,蘊涵著獨特的審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它的産生和流傳與蒙古族的生活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它是草原人民傾訴、宣泄生命與情感的一種重要樂器載體。

  傳説在很久以前的草原上,勤勞善良的老牧人奧其爾一家三口人靠牧羊維持生活。家裏養了一匹高大而英俊的棗騮馬,每天與牧人一同牧羊、勞作,朝夕相處,情同手足。一天,草原上傳來消息,蒙古部落首領要舉行賽馬比賽,並宣佈將女兒嫁給獲得第一名的騎手。老牧人的兒子騎著自己心愛的棗騮馬參加比賽並因棗騮馬風馳電掣的速度勇奪第一騎手的榮譽。但部落首領出爾反爾不但不兌現承諾,反而企圖將棗騮馬攫為己有。在他派人抓捕棗騮馬的過程中,面對生人,桀驁不馴的棗騮馬奮勇反抗,在身中數箭後,用盡最後的力氣回到老牧人奧其爾的蒙古包前倒下了。老牧人和小兒子在棗騮馬身旁守護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夜裏,老牧人夢見棗騮馬對他説,用它的骨頭和皮做成琴,每天帶在身邊。於是,老牧人斥棗騮馬的骨頭做成共鳴箱、琴桿和琴軸,用皮蒙在共鳴箱上,用細馬尾做成琴弦和琴弓,最後用腿骨刻成一個馬頭裝在琴桿上。自此,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誕生了第一把馬頭琴。

  馬頭琴的形制與構造,音色和演奏技法,由於地區的不同,存在著差異,但其音樂本質是相同的。馬頭琴形制的特點是:斜方形或稱梯形琴箱,雙面蒙有馬皮,雙弦用黑色馬尾編制而成,琴桿上端雕有馬頭圖案,蒙古語稱“胡兀爾”、“莫林胡兀爾(馬頭胡琴)”,漢語稱為馬頭琴,在東北地區的呼倫貝爾盟、哲裏木盟稱為“潮爾”。有關專家認為,馬頭琴定弦法有五度、正四度、反四度三種,其中以“反四度”定弦為目前常用的定弦方式,即內弦dl為高音弦,外弦a為低音弦。建國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對馬頭琴及其演奏進,亍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做了許多大膽益的改革。如,馬頭琴形制結構上使了較大的琴箱,選用良好的木材,採了富於彈性的改良弓子,增大了琴的音量。用尼龍絲弦代替了馬尾弦,每根弦都是由數十根至百餘根組成,一般情況下高音dl弦可用0.15規格的尼龍絲90根,低音弦a可用0.15規格的尼龍絲1 30根,過多則硬,過少則軟,都會影響馬頭琴的音色。將定弦提高了四度音程,擴大了音域,在保留原有柔和、渾厚的音色的同時,增加了清晰、明亮、富有力度的特點,為現代馬頭琴演奏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馬頭琴演奏技法目前普遍採用以“單音演奏法”為基礎的方法。馬頭琴的幾種特殊演奏技巧,如:“潮爾演奏技法”、“裝飾音奏法”、“四胡技法”、“傳統泛音技法”等也常在單音演奏法中使用。“潮爾”原本是一種宮廷頌歌裏粗獷而渾厚的持續低音的演唱形式。這種歌唱形式不僅增加了其莊嚴肅穆的氣氛,而且以持續低音牢固堅實地表明瞭其調式特性,同起伏跌宕的旋律形成對比,充滿了敘事、咏嘆和悠遠、遼闊的格調,體現出一種“人與自然完美統一”的境界和莊嚴肅穆的情境。

  馬頭琴音樂在其發展過程中既受傳統宮廷音樂的影響,也受民間音樂的影響,曲目大部分為流傳的民歌。受宮廷音樂影響的典型作品可以參見各種“阿斯爾”。受民間音樂影響的各種馬頭琴曲可以分為“悠長歌”和“短歌”兩種風格。“短歌”這一體裁形式,實際上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音樂形式,只不過這種對稱結構的表現形式被1 3世紀的“悠長歌”淹沒了,但它並未消失,而是在20世紀,逐漸形成新的審美傳統,對稱性旋律原則和旋律結構逐漸又變成了主要審美原則,並以其特有的內容和形式展示著蒙古族人民的內心世界。體現在馬頭琴音樂中,就是現在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的情緒歡快,節奏明朗,結構短小,句法整齊的短調風格的馬頭琴樂曲,它誠摯熱烈地向人類昭示著草原歡騰熱鬧的生活景象。

  蒙古族音樂的審美形式和其旋律旋法,以宮、羽調式為其基本調式,以寬廣悠長的節奏形態,以其四五度結構為基本框架,以六七八度大跳音型為其旋律旋法特徵,在寬闊的音程中展示旋律。這是蒙古族豪放個性的展現,也是馬頭琴音樂的旋法特徵,體現了草原民族寬廣的胸懷,粗獷豪放的個性,同時也體現了草原民族獨特的審美內涵。

  蒙古族的審美感覺,主要是由於長期的遊牧生活和由此創造的美的實踐活動的産物。蒙古民族長期的遊牧勞動對自然界的對象性關係及其對象化活動,既是審美感覺生成的原因,也是創造美的藝術實踐産生的根本基礎。因此,蒙古族的審美感覺和藝術美的本質在於“人與自然自由完美的統一性”。這是蒙古族審美風格和審美思想的獨特本質特徵,也是馬頭琴音樂的審美特徵。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