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焦點關注>

輝煌“十二五”:生態文明建設鋪就青海最美色彩

2016-01-19 09:32:09 | 來源:青海新聞網 | 作者:林玟均 張多鈞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青海建設的更加和諧美麗——構建全國生態安全屏障已成為全省的重大責任,這是擔當,更是使命。……  成效有目共睹,折射出的是青海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發展理念、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構建和諧美麗家園堅定不移的行動。

青海新聞網訊行走在青海廣袤的大地上,雄偉的雪山,遼闊的草原,奔騰的江河,無處不張揚著青海生態文明的魅力,閃耀著綠色夢想的光環……

“十二五”,青海自覺肩負起保護生態這一重大歷史責任,以産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秀美畫卷,為大美青海、美麗中國熔鑄了堅實路基。

中華水塔、三江之源——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對全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生態安全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青海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有著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保護優先理念確立,生態“保衛戰”打響,建立起生態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轉變發展模式、呵護碧水藍天、建設和諧美麗青海,綠色發展正在鑄造一個綠滿山川的大美青海。

這是繪就生態文明宏偉藍圖的關鍵五年——

作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青海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生態環境指數持續保持上升態勢。

“中華水塔,三江之源”——青海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金字招牌,離不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完善制度政策,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五年,生態文明、綠色夢想,浸融在青海的血液裏、骨子裏,體現在青海的決策中、實踐中。

一路走來,到2012年省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決不能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一定要保護好“中華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區,再到2015年省委十次全會以及2016年初省委十一次全會進一步強調保護生態的重要性、緊迫性……

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深入落實全國和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生態文明優先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這是時間表、路線圖,是對我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認識、新思想、新理論的革新和觀念昇華。

這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五年。2015年底,青海全面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要內容之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首選三江源地區,意味著國家將對這一地區實行更嚴格的保護,並在此試點基礎上研究形成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總體方案。

在三江源頭建國家公園,這是我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翻開的嶄新篇章,是對加快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歷史進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五年,繼往開來的一路奮進、奔流,青海的綠色濤聲激情澎湃、源遠流長。

這是生態制度、法規日趨完善的五年——

過去的五年,對於青海,是一個耀眼的五年。

這五年,于青海,是一場涉及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體制機制的自我革命。

這五年,于青海生態,是一次加快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征程與時俱進的五年。

與生態文明的目標要求相比,“十二五”我省生態環境局部好轉,但整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任務依然繁重而艱巨。

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來支撐、來保障——省委省政府頂層認識高度契合。

為進一步承擔起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歷史責任,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探索——省委省政府的決心和勇氣充分彰顯。

全面深化改革,青海省積極創建生態文明先行區,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級版。通過創新體制機制,主動作為,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建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決策、評價、管理、考核和生態補償等制度,推動形成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著眼解決生態保護與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生態領域改革,青海用制度守護綠水青山:

《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正式實施,國土面積的近九成被列入了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同步開展生態紅線劃定、“多規合一”等其他5個重點領域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改革。

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率先在全國開展生態資産評估填補國內空白。

青海第一部省級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立法——這是青海走生態文明之路一次重大進步,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對地方政府開展以綠色發展為主的績效考核,將39個縣(市、區)劃分為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重點縣、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重點縣2類6組進行分類分組考核。

嚴格劃定生態紅線,我省對各級政府負責人考核實行重大生態問題“一票否決”,生態環境保護考核指標由原先的5項大幅增加至10項。

…… “十二五”我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成果豐盈,生態成績單令人振奮。這是密集出臺生態領域改革制度和措施的五年,是我省集中實施重大生態工程的五年,是全省各族群眾共用生態福祉的五年。

這是在克難中攻堅、攻堅中邁進的五年——

再好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紮實的基層實踐,才能逐漸從“理念”“制度”變成“現實”。

執著求索、辛勤耕耘。為切實擔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十二五”青海全省上下著眼大局,著眼未來和可持續發展,全身心投入到生態保護與建設中,生態保護、建設、治理和制度創新,取得階段性成效,初步實現了生態恢復、區域發展、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

良好的生態,是青海最大的價值所在、潛力所在,也是500多萬高原兒女的責任所在、追求所在。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青海建設的更加和諧美麗——構建全國生態安全屏障已成為全省的重大責任,這是擔當,更是使命。

最新衛星遙感顯示,三江源草地面積凈增加123.70平方公里,水體與濕地面積凈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態系統面積凈減少492.61平方公里。而青海湖面積達到15年來同期的最大值,裸鯉資源達到保護初期的23倍。

凈水、增綠、護藍……美麗青海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見諸各個方面,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在世界第三極密布豎立。

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工程圓滿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啟動,祁連山、青海湖流域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紮實推進,生態敏感區、旅遊景區、交通沿線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成效顯著,西寧大氣環境品質提升至西北地區省會城市前列,湟水河水質持續改善、達到國家控制標準,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人居環境明顯提升。

呵護綠水青山,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在全國沒有任何可借鑒經驗和標準的情形下,青海在克難中攻堅,在攻堅中邁進。

回望“十二五”——

全省累計淘汰燃煤鍋爐2271蒸噸,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6萬餘輛;

累計投資15.5億元,2015個村莊和遊牧民定居點綜合整治,175萬農牧民受益;

全省重點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良好,長江及黃河干流水質優,黑河、大通河和格爾木河水質均保持在良好以上,湟水河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3%;

2015年,西寧、海東空氣優良率分別達到77.6%、73.3%;西寧市空氣品質在西北五省會城市中排名前列;淘汰落後産能21.3萬噸,全省單位GDP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實現“雙下降”、進入“綠燈區”,是“十二五”以來節能減排成效最好的一年。

……

成效有目共睹,折射出的是青海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發展理念、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構建和諧美麗家園堅定不移的行動。

有效保護生態,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是青海必須擔負的特殊責任。

尊重自然,科學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抓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廣新技術、新設備、新産品,啟動實施“碧水藍天行動”和深化“家園美化行動”,再建設300個高原美麗鄉村,更好地走綠色迴圈低碳發展之路,實現綠色惠民。

建設“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綠色家園,青海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鏗鏘步伐。

新藍圖繪就,新攻堅在即,青海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擁有天藍水清地綠、經濟健康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的美好家園——今天,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讓綠色濤聲在這塊高地永續回蕩,讓如歌如詩的青海綻放更加美好的生態文明色彩。

描繪碧水藍天綠意盎然的青海畫卷

完善“一屏兩帶”生態安全格局,實施山水草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環青海湖地區生態保護與環境綜合治理、祁連山和柴達木水源涵養地、河湟地區生態環境治理……長期以來,先行、推進、構建——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在世界第三極密布豎立,一個個重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讓生態功能整體得到恢復和強化。

我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表明,實施好重大生態工程是生態文明落地的重要抓手。

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我省對全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生態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裡的森林草原、江河濕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必須加倍珍惜。實施好重大生態工程,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囑託,是我省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更是我省面向未來的戰略抉擇。如何實施好重大生態工程,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呵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當自覺擔負起對國家生態安全的特殊責任,抓住我省被列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政策機遇,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深入落實全國和我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堅持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科學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注重抓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努力開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境界。擁有天藍水清地綠、經濟健康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人的願望。我們期待著,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浸融在每一個青海人的血液裏、骨子裏,人人都成為生態保護的主角,傾心盡力構築生態屏障,守護高原綠肺。我們也期待著,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順利實施,讓青海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天邊玉樹播綠江源護佑中華水塔

在玉樹,許多生活上的平常事往往變得極不尋常。對綠色司空見慣的人,很難想像雪域高原官兵對於綠色的渴望。

在玉樹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還要難。但是武警玉樹州支隊官兵們不信這個邪,他們請教專家,反覆試驗,歷經數次失敗後,終於摸索出一套有效種植方法。挖開地表,鋪上牛羊糞,從山里拉回黑土,種上紅柳、黑刺,冬天“穿上棉衣”,風大“左扶右支”,營區終於有了第一棵樹。

官兵們堅持植樹種草,美化家園,渴望春天永駐。可就是這樣百般呵護,許多樹苗栽下一兩年後還是死了。雖然“廣種薄收”,但官兵們堅信“天道酬勤”。栽了死,死了栽,支隊大院內樹木“幾代同堂”。

玉樹處在一個“風吹石頭跑,四季大雪飄”的環境,很難種出新鮮蔬菜,於是官兵們在營區1.5畝的鹽鹼地上挖出2米深的壕溝,在下面墊上黑土,在地表焊上鐵架、鋪上地膜,蓋上草簾,架起火爐,建成玉樹第一個大棚溫室,被官兵們稱為“綠色氧吧”。

幾年過去,在每個中隊的溫室裏,都能看到一壟壟碧綠的小油菜、菠菜、水蘿蔔,對於常年見不到綠色的戰士們來説,它們是寶貝。每年七八月,豐收的季節,官兵們都捨不得摘,因為小小溫室已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花房、公園。“賞綠去!”空閒時候,官兵們去溫室的腳步一如相親。

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生態玉樹、綠色玉樹建設步伐,充分調動全民參與造林綠化的積極性,大力弘揚偉大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武警玉樹州支隊先後3次赴玉樹市東風村,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共栽種黑刺2150余棵,為震後的三江源增添了春的色彩。

支隊先後投資190余萬元,因地制宜美化環境,在房前屋後種草植樹,在溫室菜園栽花點豆,先後種植黑刺、紅柳、松樹等7個大類1200余棵,營區綠化率達到90%,形成了班有花卉,室有盆景,院有魚池的美景。所屬單位營區均實現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靚麗風景。先後被評為“綠色營區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積極組織部隊投身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工程建設中,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環境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綠化保護植被,義務植樹14.3萬餘株,種草1350余畝。

“在玉樹,凡是有軍營的地方,都會有一片綠蔭。”這是當地群眾的由衷讚嘆。武警玉樹州支隊支隊長范玉龍説:“建綠色營院,更要綠化駐地,播綠江河源,再苦再難也不能等。”官兵讓綠色從軍營“走出來”,向周圍頑強輻射……如今,扎西科軍民林、通天河畔2萬餘棵白楊、2千余畝紅柳、黑刺形成一條長達數十公里的防護林帶。玉樹的天空更加湛藍、空氣更加清新。巍然屹立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作證:武警官兵播綠三江源,堪稱“中華水塔”保護神。

雪域果洛把綠色還給遼闊草原

牧民索桑的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下貢麻鄉。這裡17.3萬畝的草場中,曾有著4.7萬畝草原嚴重退化,大片裸露的土地上佈滿鼠洞,大風一來,黑土漫天。

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産的索桑來説,放牧是祖輩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特殊生活方式,從未想過會放下牧鞭。

2014年春天,索桑依然決然地放下牧鞭,帶頭成立了索合青牧委會飼草種植合作社,並在短短2年時間裏,在4200畝的草場面積上撒下了草籽。

至此,索合青牧委會的127戶牧民放下牧鞭加入合作社,開始為守護生態屏障三江源,棄牧從農。“我們一分也不用投資,只要參與到合作社,一年每家每戶還能增收4000多元。這樣不僅黑土灘治理了,牧民還能拿到分紅。”索桑高興地説,現在全牧委會508人放下牧鞭,積極參與到黑土灘治理上。

索合青牧委會共有205戶918人口,是一個純藏族集聚的牧業村。全村草場面積17.3萬畝,其中黑土灘面積佔4.7萬畝。近年來,這裡的黑土灘面積不斷擴大,超載放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70%草場面積遭到破壞。

通過草場流轉的方式,由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將一家一戶組織起來,實行統一種植、統一收穫、統一服務,確保種植效果。按照保護生態發展的總體思路,腳踏實地致力於保護生態、打造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局面,積極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態畜牧業發展路子,通過生態畜牧業建設項目,提高牧民生産生活效益日益顯著。

“通過這兩年的學習,種草業對我們這些牧民來説並不難學。對於草原牧民來説,我們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愛著這片草原。比起前幾年,自覺保護生態在大多數牧民心裏已經形成共識,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索桑説。

如今,和索桑一樣,越來越多的牧民群眾依舊活躍在這片草原上,不同的是他們放下了牧鞭開始了草原的治理和修復。

“草原牧民在保護草場、保護高原生態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我們牧委會的村民保護生態的意識非常強。”牧民夏保老人説,冬季,每天組織當地牧民群眾到草山上巡邏,承擔起滅鼠、森林防火滅獺、防火、病蟲害、沙化治理、草原建設及監測草原植被恢復情況。

“以前為了錢過度放牧,生態退化後大家不得不禁牧減畜,生活變得清苦。”索桑説,牧民真切感受到生態退化的後果,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行動為下游減少一些“麻煩”。如今,草原牧民不僅承擔了草場的治理、養護工作,還宣傳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各項政策,有效地保護了草原,遏制了草原違規放牧現象,使得甘德草原生態得到了更好的恢復。

青海湖畔讓黃沙蔽日成昨日記憶

冬日的青海湖畔,草木枯黃,在沙島景區,一大片低矮的灌木雖已落葉,卻和沙漠形成鮮明對比。

“這片灌木林是經過十多年的綠化才形成的。”海晏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局長姬志波説,眼前的這片綠色是海晏縣防沙治沙的成果之一。

位於金銀灘草原青海湖東北岸的海晏縣,是黃河一級支流湟水河發源地,也是湟水河流域重要的涵養區,更是環青海湖沙區的重點沙化縣。由於乾旱多風氣候的自然影響與超載放牧等人為破壞,這裡的沙丘一度吞噬著青海湖畔的草原,威脅著鐵路和公路,海晏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不斷惡化之趨勢。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海晏幹部群眾採取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方法,對青海湖地區的沙漠進行治理。

進入沙島景區,一道低緩的沙樑上泛著銀光,遠遠望去如同一張巨大的銀色網覆蓋在沙樑上,這銀色的大網正是近年來沙島防沙治沙的法寶之一——尼龍沙帳。

“針對海晏縣風大,沙子流動較大特點,我們採用尼龍沙網來防沙、固沙。尼龍袋子能自然降解,對環境沒有危害。相對於麥草沙網來説,尼龍沙網使用年限要稍長一些。”姬志波説,網格搭好後,還將在這些格子裏種植吳柳、沙棘、黑刺等植物,讓沙網不僅起到固沙的作用,還要達到綠化的目的。

每年四月,都會看到綠化工人在這裡整地、挖坑、栽植、澆水,緊張忙碌地進行著春季造林。而到了6月,青楊、烏柳、沙棘、樟子松綠意盎然的景象就呈現在眼前。如今這片沙漠上已形成6萬畝的綠色屏障,護衛著廣袤的青海湖生態和沿線315國道、青藏鐵路。

為控制沙漠化面積擴大,逐年恢復沙區植被,經過不懈努力,海晏縣逐步調整樹種結構及固沙方式,在風沙乾旱區造林中走出了一條成活率高、見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

姬志波告訴記者,自從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實施以來,全縣已治理沙漠化土地7440公頃。經過治理青海湖周圍的沙漠化初步得到遏制,林地覆蓋率從原來的10%—20%提高到30%—40%,最高地帶達到60%—80%左右。

海晏縣是我省5個防沙治沙示範區之一,從這裡我們對全省荒漠化治理可見一斑。據青海省林業廳發佈的消息,“十二五”期間,青海高海拔地區防沙治沙完成37.13萬公頃,相當於3.4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面積,防沙治沙成果明顯提升。 “以前‘沙進人退’,現在是‘人進沙退’。”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三角城鎮西岔村的張秉泰如此感嘆。而從前一颳風,青海湖周邊就是黃沙漫天,連門都出不去的景象已經定格在永久記憶的裏。

夏都西寧縱橫交錯織就綠色生態網

2015年底,西寧市昂首邁進“國家森林城市”,成為青藏高原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也是西北五省區首個。

毫無疑問,這是對近年來西寧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績的最高褒獎。

成績來之不易,成效有目共睹。“經過20多年的努力,西寧南北山悄然發生著巨變,多年持之以恒的綜合治理、綠化美化,南北山已是鋪滿植被,特別是北山腳下佔地近6000畝永久美麗園的建成,使得北山更顯鬱鬱蔥蔥。”對於國家號“金牌”的取得,許許多多像北山林場管護員胡建新一樣的西寧林業人最有發言權。

長期以來,西寧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站在“發展城市森林,打造現代生態城市”的高度,響亮提出:讓生態成為百姓永久享受的財富,要把西寧打造成“高原山水花園城市”。

植樹造林、綠化家園,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成為西寧人喊得最響、最多的口號之一,也是最勤於躬耕的中心工作之一。

西寧市林業局局長張福軍説,幾代人的共同努力,開啟了西寧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任務最艱巨、影響最深遠的造林綠化工程。

基於西寧市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接壤地帶,境內三川一水,四週環山,山體與谷地呼應,地貌豐富,風格獨特,因而,在森林城市建設過程中,突破了以往小西寧的概念,統籌市區三縣,在建成區、主城區、市域範圍三個空間層次上重新進行了定位,將市域內的森林、水系和濕地等特色資源緊密結合起來。

按照“美寧方略、樹為關鍵”、“以林美城、以林惠民”的方針,以建設美麗西寧為主旨,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實現了部門林業向社會林業的成功轉型。

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城鎮園林綠化、主題公園、大南山生態綠色屏障、機場高速路沿線景觀整治、四邊綠化等重點工程建設,實現了森林資源數量和品質雙增長。

截至目前,西寧市森林覆蓋率由十年前的25%增長至3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30%增長至40%,每人平均公共綠地由7.4平方米增長至12平方米,森林覆蓋面積達到367.15萬畝。初步形成了以城鎮居住區為核心、淺山水土保持區和腦山水源涵養區為基礎、河道川水景觀帶為綠軸、市區和三縣環城公園為屏障、眾多森林公園和林業産業園為精品的城市森林網路格局。

如今一張綠色生態網,在西寧大地豪邁鋪開:

春夏,行知公園、海棠公園、柴達木公園……10大主題公園讓美麗西寧滿城皆綠、滿城飄香;機場高速沿線北山美麗園美景如畫,季季有景、一季一景,一條生態景觀廊道直通市區;南北兩山蔥蘢清翠,優美的山林向城市滲透,構成了規模宏大的城市風景線和綠色屏障。天藍、雲白、樹綠、水清……夏都這座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正在讓城市融入自然,融入綠色。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