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格爾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這裡北部、東部和東南部為黃河所環抱,地處晉、陜、蒙三省區交界的“烏金三角”地帶。
準格爾旗是“漫瀚調”的故鄉。“漫瀚調”,當地群眾又稱其為“山曲”,是當地群眾文藝的特産,是蒙漢勞動人民在生産和生活的交往中,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相互融合中産生的一種新民歌種。“漫瀚調”擁有數十種曲調和無數首歌詞。早在清代嘉慶、道光時期,清政府對蒙旗實行“借地養民”政策,大量漢族移民流入準格爾旗,形成了蒙漢雜居,農牧兼營的局面。移入的漢民不但開拓了農業經濟,同時也促進了蒙漢民族之間文化藝術,特別是民歌藝術的交流與融合。準格爾旗的“漫瀚調”(原稱“蠻漢調”)便由此而産生,它是準格爾旗蒙漢兩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互助,水乳交融的象徵,是準格爾旗蒙漢兩族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共同創造的一筆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財富。“漫瀚調”是以蒙古族民歌為基調,以漢族唱法為風格,精妙地融合而成的一個獨特的鄂爾多斯歌種。其腔調熱情豪放,旋律樸實新穎,語言樸素無華,加之句法整齊,節奏明快,又融入準格爾鄉音土語,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山野韻味,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漫瀚調”是漢民們以晉陜地區的“信天遊”、“山歌”和“二人臺”的民間藝術為根基,不斷學習蒙古族傳統曲兒,並填詞演唱,突破了蒙古曲兒定調定詞的固定格式後出現的一種一曲多詞、一詞多曲的特殊表現形式。“漫瀚調”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對唱。一般採取男女對唱,即興填詞,有問有答,一唱一和;以民族傳統樂器四胡、粗管笛子(俗稱“梅”)、揚琴、三弦等伴奏。“漫瀚調”的曲名有40多個,絕大多數仍保留著蒙古曲名,如“廣林召”、“韓慶達哇”等;部分為漢名,如“白菜花”、“雙山梁”等;部分為蒙漢音合成,如“哈岱溝”、“合彥梁”等;有的則保留蒙漢兩種稱謂。調式共4種:羽調式、宮調式、徵調式、商調式。
準格爾旗的“漫瀚調”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極為流行,當時出名的歌手有布爾陶亥鄉的千斗林、西營子鄉的奇二禿等人。1964年,雙山梁村張美蓉、西營子鄉奇二禿到北京參加了全國業餘文藝匯演,把“漫瀚調”第一次唱進了北京,受到了首都觀眾和文藝工作者的一致讚賞。張美蓉等人還受到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文革”期間,“漫瀚調”這一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也遭到了被迫封閉、干擾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級黨政領導對“漫瀚調”這一民間藝術奇葩十分重視。1982年,在準格爾旗舉辦了全伊克昭盟民歌大獎賽;1987、1988年,準格爾旗舉辦了兩屆農民歌手大獎賽。從此,“漫瀚調”不但在整個鄂爾多斯市各旗區普及傳唱,而且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和晉、陜友鄰地區也廣為流傳,享譽甚高。大凡是準格爾旗的長期居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信口哼唱。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漫瀚調”這一歌種已經飛出山溝,進入了市場,登上了大雅之堂。特別是近幾年,“漫瀚調”在內蒙古電視臺乃至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文藝晚會上頻頻亮相,唱響了大江南北。鋻於準格爾旗在中國音樂藝術發展史上的突出貢獻,國家文化部于1996年11月授予準格爾旗“中國民間藝術(漫瀚調)之鄉”稱號。
為了弘揚和發展“漫瀚調”藝術,旗委政府決定每三年舉辦一次“漫瀚調”藝術節。從1997年開始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漫瀚調”藝術節,2006年將舉辦第四屆“漫瀚調”藝術節。藝術節的主要項目有:“漫瀚調”歌手、樂器大獎賽,廣場健身舞比賽;城鄉建設成就展,部分名優特産品展銷和圖書展銷;書法、美術、攝影、民間藝術展;旅遊觀光、書畫愛好者獻藝活動;文藝匯演,經貿洽談,“漫瀚調”學術研究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