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達慕具有悠久的歷史,蒙古族在祭敖包和慶祝豐收時要舉行那達慕。傳統的那達慕以“男兒三藝”即賽馬、摔跤、射箭為主要競技娛樂活動。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這篇石刻中説:成吉思汗為了慶賀征服花剌子模的勝利,在布哈蘇齊海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在元朝時期,蒙古族男子賽馬、摔跤、射箭三藝結合到一起,成為草原上舉行那達慕的固定項目,延續至今。清代,那達慕逐漸成為官方定期舉辦的遊藝活動,除了文體活動外,增加了集市貿易、物資交流等內容。新中國成立後,傳統的那達慕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集娛樂競技、商業貿易、表演旅遊、表彰慶典多層內容為一體的盛大聚會,具有了增進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和對外開放的時代內容。
在蒙古語裏“那達慕”的意思是指娛樂或遊戲。那達慕在農曆五月至七月舉行,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這個季節草原上生氣勃勃,風和日暖,綠草茂盛,羊肥馬壯,一派興旺景象。在那達慕舉行之日,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著節日盛裝,紛紛騎馬、乘車前來參賽或觀看。現在,除自治區、盟市和旗縣舉辦的大型那達慕外,還有蘇木(鄉)、嘎查(村)和家庭聯戶舉行的小型那達慕。在那達慕大會上,除進行傳統的男子賽馬、摔跤、射箭三項競技外,還增添了馬球、馬術、拔河比賽和蒙古象棋等比賽。除各項體育比賽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同時還進行物資交流、商品買賣、生産經驗交流、先進模範表彰等活動。
現在那達慕大會都建起固定的主席臺。屆時,主席臺周圍搭建星羅棋佈的蒙古包和帳篷,是商業區和住宿區。當主持人宣佈大會開始時,國旗隊、彩旗隊、穿著民族服裝的舞蹈隊、參賽的馬隊、摔跤隊等邁著矯健的步伐入場。會場上,到處張燈結綵、彩旗飄揚、人歡馬叫、歡歌笑語,充滿了節日的歡快氣氛。
賽馬、摔跤、射箭是蒙古族普遍喜愛的活動,也是那達慕大會傳統的主要比賽項目。那達慕舉辦地及臨近地方都要組織賽馬隊、摔跤隊、射擊隊前來參加比賽。賽馬按路程分為兒童短途賽、少年長途賽、成年短途賽和青年女子短途賽等,按比賽種類分為跑馬、走馬、顛馬三種。在比賽前的一兩個月,騎手們就開始挑選駿馬,精心飼養,熟悉脾性,培養感情,刻苦訓練,做充分的準備。比賽結束後,獲得前十名的馬和騎手,在主持人的帶領下到主席臺前,接受對馬的命名和對騎手的獎勵,授予冠軍馬“萬馬之首”、“千翼之冠”等美名。這時長輩讚頌獲名次馬的體態、産地、放牧者、調教者、賽跑中的特點和騎手的服飾等等,並給獲得前五名的馬身上撒鮮奶或酸奶,請騎手飲酸奶,表示祝賀。並稱前五名的馬為“酸奶五馬”。
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有的摔跤手的脖子上帶著用各種顏色的彩條係成的彩套,蒙古語稱之為“景嘎”。“景嘎”是摔跤手榮耀的標誌,功勳的象徵,彩條越多證明名望越高。摔跤時摔跤手都要穿用牛皮、駝皮製作的無領、袒胸露臂的摔跤衣,蒙古語稱“照得格”。摔跤褲是用白布或其他顏色綢料做成的寬大褲子,蒙古語稱“班扎拉”。“班扎拉”外面還穿繡有精美圖案的套褲,既有裝飾作用,又有護膝作用。鞋要穿牛皮靴子。比賽開始時,摔跤手們唱著摔跤歌、跳著摔跤舞,精神抖擻地進入場地,雙方鞠躬行禮,握手致意之後,開始比賽。比賽以一跤淘汰的辦法決出前十名。獲獎者領獎時,長輩為獲獎者繫上一條彩條,並授予“獅”、“虎”、“象”等稱號,給連續三年奪冠者授予“阿布日古博克”(意思是蟬聯冠軍)、“達爾汗博克”(意思是神聖的摔跤手)的榮譽稱號。
蒙古語稱弓箭為“諾木蘇木”。在古代,弓箭曾是蒙古族的狩獵工具和征戰武器,後來逐漸把弓箭視為平安與力量的象徵。男女老少都可參加射箭比賽,比賽方式有立射和騎射兩種。以箭中靶的多少決定勝負和名次。選手領獎時,長輩讚頌選手比賽時用的弓箭的形狀、選手拉弓的姿態,並給奪冠者授予“莫日根”(意思是神箭手)等稱號,給連續三年奪冠者授予“達爾汗莫日根”(意思是神聖的射箭手)的榮譽稱號。
傳統的三項比賽不僅是強健體魄、嫺熟技能的較量,也反映了蒙古族勇敢、頑強、進取的精神世界。在賽後請騎手飲馬奶酒,給奪冠摔跤手係“景嘎”,為神箭手誦讚頌詞,給冠軍授予榮譽稱號,表達對他們的祝福,集中體現了蒙古族的信仰文化。力量與意志的搏鬥展現了“男兒三藝”競技的深層內涵,勇氣與智慧的較量使“男兒三藝”魅力無窮,也是尚武精神與傳統遊藝相結合的表現。
草原上除了舉行夏季那達慕以外,現在也興起了在銀色的冬季舉行那達慕,稱之為“冬季那達慕”或“冰雪那達慕”。迎著冬日的寒風,踏著悠揚的樂曲,在白雪皚皚的冰雪上舉行賽馬、賽駱駝、摔跤、雪橇比賽和服裝表演,給寂靜的冬季草原帶來了活躍的氣氛,也為古老的那達慕增添了新鮮氣息。
那達慕既具有傳統魅力和古老風情,又有時代氣息和現代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達慕栩栩如生地展現了蒙古族多樣化的生産、生活,吸引了眾多賓客的目光,成為讓世人了解、感悟蒙古族歷史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