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日西部】呼倫貝爾草原生態保護走筆
芳草連天的美麗家園
——呼倫貝爾草原生態保護走筆
夏日,草原最美的季節。記者有幸來到全國面積最大的草原、在世界上堪稱最肥美的草原之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踏上這片芳草萋萋的原野,極目所至,遼闊的草原如碧毯一望無際,綠到天涯,綠到極致。
草,是陸地動物食物鏈的最雄厚的基礎,一旦有一天沒有了草,地球上的動物食物鏈會頃刻間土崩瓦解,這是一位草原生態專家發出的警語。在全球氣候變暖、人口增加、超載過牧、草原退化的趨勢下,呼倫貝爾草原如何守住這片綠色,保護好美麗家園?記者帶著疑問走進大草原。
保護草原“水塔”呼倫湖
稍有生態常識的人都知道,青草茂盛的地方,清流潺潺;無草覆蓋的地方,一旦有雨,泥沙俱下,雨過之後,更是一片幹土裸石。呼倫貝爾草原具有強大的水源涵養能力,密布著3000多條河流和500多個湖泊,河水蜿蜒,湖泊盈滿。記者乘車從滿洲裏市馳向城外,穿越茫茫草原,來到草原上最大的湖泊——呼倫湖。
呼倫湖,亦稱達賚湖,像一面巨大的鏡子安放在呼倫貝爾草原大地上,清澈明亮,柔美靜謚,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波光。湖畔蘆葦蔥蔥郁鬱,隨風飄蕩,湖面上水鳥翩躚飛舞,掠過水面劃出一道道漣漪。水天相接的湖水裏,潔白的祥雲在湖中漫步。
“呼倫湖水域廣闊,到了冬季,湖水結冰,最深約1.8米,這裡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一塊冰!”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彭子田如此形容。呼倫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豐水期總面積達到23.39萬公頃。
呼倫湖水系生態意義重大,維護著中國北方生態系統安全。早在1994年,中、蒙、俄三國政府就將呼倫湖自然保區與蒙古國達烏爾自然保護區、俄羅斯聯邦達烏爾斯克自然保護區聯合成立“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首例跨國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並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態圈保護區網路。
彭子田一再向記者陳述:“呼倫湖不能開發利用,是需要悉心呵護的草原上的天然‘水塔’‘蓄水池’。”為此,該保護區設立4個核心區,面積達7.59萬公頃,受到絕對保護,除了科研人員定期調查和定位觀測外,嚴禁任何人為干擾,將人類影響降到最低限度。這裡的烏蘭諾爾核心區是“鳥的天空”“魚類的伊甸園”。
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74萬公頃,保護區嚴厲打擊私捕濫撈,開展增殖放流,實行休漁限産等措施。2015年截至6月底共查獲破壞漁業資源案件96起,勸返1202人,抓獲勸返車輛209台,有效遏制了私捕濫撈;同時增殖放流花白鰱魚種114.5噸,夏花魚苗1130萬尾,優質魚比例從2013年的不足3%提高到13.5%。
呼倫湖跨滿洲裏市、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3個行政區,呼倫貝爾市今年開展“百日行動”,對呼倫湖周邊亂採亂挖、私搭亂建、垃圾污水等問題進行集中整治。滿洲裏市對錦源水務公司第二水源污染問題進行水廠升級改造,對二卡濕地禁漁期捕撈問題追究責任,對通湖路邊的5個旅遊點下達拆除通知,恢復草原植被;扎賚諾爾區對小河口景區及周邊22家污染企業予以取締,拆除了違建33處,與周邊社區、牧戶、經營企業簽訂了環保責任狀;新右旗關閉了有污染隱患的9家木炭廠。
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使呼倫湖水面提升了1.15米,水域面積達2100平方公里,草原“明珠”湖重現生機,青草碧水。
超載過牧轉向草畜平衡
記者來到新巴爾虎左旗嵯崗鎮牧民齊木格家,他家草場上厚厚的牧草讓我們的雙腳感到格外的柔和。定居點院落寬敞,新修的瓦房乾淨整潔,還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專門放置幹牛糞的倉儲間、固定的草庫倫。58歲的齊木格告訴記者,他家共6口人,3個女兒出嫁了,現在就他和老伴及小女兒。
説起草原的生態變化,齊木格深有感觸,年輕時放牧,草高到膝蓋,後來草變得稀稀拉拉,甚至幹禿了。“放羊太多,啃壞了草場。國家保護草原的政策好,我家4000畝草場已禁牧,從2011年已禁牧5年時間了,前幾天我騎馬去看,草長得又密又厚,一年比一年茂盛。”
禁牧意味著減少牧民養畜數量,如何既讓草原增綠,又能增加牧民的收入呢?齊木格告訴記者,他家以前養了600隻羊、80頭牛,禁牧後減少到200隻羊、20頭牛,在輪牧的600畝草場上放牧。國家的草原獎補政策每年給他家補助4萬元,再加上牧業和“牧家樂”的收入,年收入8萬元。“冬季,我準備將山裏的羊圈在養殖小區舍飼餵養,省了勞力。”老人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現在來草原上的遊客比較多,為了讓遊客體驗草原文化風情,我們讓遊客‘當一天牧民’,清晨趕著羊群去牧羊,中午回來擠奶,晚上學唱蒙古長調,很受遊客歡迎。”新巴爾虎左旗宣傳部長烏蘭托婭介紹,左旗鼓勵牧民發展牧戶遊、風光遊、民俗遊,是一項減畜增收的富民産業,去年左旗成立旅行社、2個旅遊驛站,牧戶遊數量達58家,共接待遊客58.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77億元。
左旗同時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畜牧業。累計投入1億元以上,新建和改建各類棚圈1100多個,飼草儲備庫10座,應急飼草儲備能力達到1萬噸以上;牧民合作社發展到179戶、帶動從業人員1747人;投資2億元與新疆天山集團合作,啟動肉牛養殖加工全産業鏈項目,夯實了牧民穩定增産的産業基礎。
新巴爾虎左旗是呼倫貝爾市牧業四旗之一,全旗草場面積2767萬畝,佔呼倫貝爾草原面積的21.2%。據2009年普查顯示,草牧場退化嚴重,退化草場面積1366萬畝。多年來實施退牧還草、國家草原獎補、植被恢復等工程。據監測,天然草原平均草群高度同比五年前提高21.7%,達到32.5釐米;畝平均産草量比五年前提高39.1公斤,達112.9公斤;全旗近五年揚沙天氣天數減少了19天,降水總量比過去五年增加了24.3%,生態環境呈現由局部遏制向整體改善的重大轉變。
新巴爾虎左旗生態變化是呼倫貝爾草原生態變化的一部分。呼倫貝爾市落實國家草原獎補政策資金5億元,進行大規模的禁牧、減畜行動,禁牧草原2850萬畝,草畜平衡7508萬畝。同時治理沙區100萬畝,造林綠化120萬畝,不斷增強了草原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牧區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之路。
守望鄉愁的蒙古族漢子
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矗立起森森劍戟般的敖包山,像造物主不小心扔擲的巨大石塊,堆砌在凸起的山坡上。這裡是遊牧鮮卑族的棲息聖地,五彩的哈達纏繞在石山上,飄揚著白色、紅色的經幡,如今蒙古族在重大節日也來此祭拜。
站在山包上俯瞰,漫坡碧毯,羊群點點,雲層低得仿佛觸手可即,清新的空氣裏散發著清香的草青味,吸入肺腑沁涼如洗。遠處,是蜿蜒流淌的額爾古納河,像一條銀綢緞閃著亮光,清澈而安詳。綠野間處閃亮著一彎彎碧水清溪,倒映著藍天白雲,給人以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感覺。
“現在夏季,是綠色的呼倫貝爾;秋季,草地一片金黃,是金色的呼倫貝爾;冬天大雪紛飛,是銀色的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地嵯崗鎮黨委書記張嶺峰,滿懷深情地告訴記者:“如今草原上生態變好了,冬天雨雪多,通常年份雪厚30公分,有時下雪達1米深。”
張嶺峰是他的漢語名字,他的蒙古族名叫敖日格勒。他身著深藍色蒙古服裝,一口流利的漢語。“我從小在草原上長大,隨意到哪家蒙古包,這裡的牧民都很熱情地邀請你去喝奶茶。我從內蒙古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在呼和浩特市教書10年,最後還是回到了大草原,並將妻子也一起帶回大草原。她是遼寧人,漢族,上大學認識的,幫我學習、理解漢語。”
張嶺峰講述,台灣作家席慕容來嵯崗鎮,他負責接待。席慕容的父母是內蒙古人,1989年之前,她到過世界上許多地方,唯獨沒有去過自己的原鄉。來到故土上,她深情凝注著草原,俯身撫摸著一株株小草,溯源尋根,淚如雨下,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
鄉愁就是席慕容詩歌的主題:“……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保祐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啊!父親的草原,啊!母親的河。雖然已經不能用不能用母語來訴説,請接納我的悲傷,我的歡樂;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裏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鄉愁,讓人難以割捨的一種情懷,只要觸景生情,就會涌上心頭。“我們走到外面的世界,走得再遠,也走不出這漫無邊際的草原。今天,我們要為子孫後代保護好這片草原,未來,世世代代守護著草原,就是為後人留住了一份可以體驗的鄉愁。”張嶺峰説。
草原民族,對呼倫貝爾大草原有著如此的深情守望,與萬物眾生有著如此的親和默契。在藍天、白雲和雪山映襯下的草原上,他們用心構築著自己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天堂。
本報記者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