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賓節作為鄂溫克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印記。“瑟賓”為鄂溫克語,係歡樂吉祥之意。每年的西曆6月18日,鄂溫克族牧民扶老攜幼,騎馬乘車雲集草原,參加瑟賓節。具有傳統風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樞”運動是瑟賓節上的保留節目,深受鄂溫克人民的喜愛。
亙古相傳的習俗
古時,每逢瑟賓節,鄂溫克族的獵人們都會舉行聚會,進行慶祝活動。活動由最尊貴的部落酋長主持,各部落男女老少都會前來參加。活動開始,淳樸而勇敢的獵人們點燃篝火,圍著篝火載歌載舞,虔誠的祭祀“巴伊安奈”神,還舉行盛大宴會。宴會結束後,獵人們不會就此散去,而是會繼續跳舞,直到第二天黎明。
在十六世紀時,鄂溫克族人中興起了“薩滿教”,認為“薩滿”是“通神者”,可以驅逐病人的邪惡鬼魂。薩滿教普及到了各個氏族,每個氏族都擁有自己的“薩滿”,從此,鄂溫克人開始信仰薩滿教,以圖騰為特徵的“瑟賓節”也隨之消失。只有在這個時期,瑟賓節雖已消失卻從未被遺忘。
新中國成立以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于1958年3月5日批准恢復了鄂溫克族族稱,廢除了“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別稱,鄂溫克族實現了族稱的統一。經國務院批准于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同時,散居在其他各地的鄂溫克族分別成立了民族鄉。1984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成立。根據鄂溫克族群眾的要求和願望,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廣泛徵求了對鄂溫克族節日名稱和時間的意見,黑龍江地區鄂溫克族研究會也參加了此次討論。在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一致通過了“瑟賓”為鄂溫克族節日的名稱,節日時間定為每年的公立6月18日,暫定“彩虹”歌為鄂溫克族節日歌。至此,“瑟賓”節作為鄂溫克族代表性的傳統節慶活動,得到了最大的支援與肯定。
多元發展的節慶活動
1994年6月18日,鄂溫克族自治旗在巴彥呼碩敖包山下,召開了首屆"瑟賓節"慶祝活動。此後,每年的西曆6月18日各地的鄂溫克族群眾都會以歌舞、民族體育競技比賽等活動方式,歡慶“瑟賓節”。鄂溫克族自治旗旗委、政府也以“瑟賓節”的節慶活動作為載體,發展旅遊業,擴大知名度,如今觀看鄂溫克族自治旗“瑟賓節”表演,參與節慶活動已成為呼倫貝爾草原旅遊的重要內容之一。
瑟賓節作為鄂溫克旗傳統的節慶活動,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能夠充分展現自治旗獨具特色的北方多民族璀璨歷史。因而旗委、政府,各相關部門單位和基層政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支援,無論是年度節慶活動現場協調會,還是實地考察活動和新聞媒介的宣傳工作,亦或是向牧民家庭戶宣教和統籌安排等等節前準備事項,都已形成的固有的運作和推廣模式。
瑟賓節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越來越多的附屬産業鏈。其中“牧民家庭遊”作為鄂溫克旗旅遊業的新興産業,得到了最大的實惠。瑟賓節期間,參與牧戶民俗遊是一個重要的活動之一,來自全國各地的、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瑟賓節的舉辦不僅帶動了牧民增收,還充分展現了鄂溫克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幾年來,通過不斷實踐和發展,鄂溫克旗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旅遊服務城鄉一體化,促進畜牧業産業結構調整,實現與畜牧業産業與旅遊資源有機結合,牧民興家富業的和諧發展之路。發展至今,鄂溫克旗已擁有牧戶遊69戶,其中星級牧戶2家(五星1家、四星1家)。分別分佈在錫尼河西蘇木、東蘇木、伊敏蘇木、巴彥嵯崗蘇木、輝蘇木、巴彥塔拉鄉等地區。
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
瑟賓節,作為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慶活動,無論是前期宣傳還是後續報道方面都得到了各界新聞媒體的積極參與和廣泛支援,這與其多年來的經驗積累與宣傳效果密不可分,當然這也是其媒介知名度的充分表現。瑟賓節經過多年的發展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值得一提的是此項節慶活動的體育競技項目包括賽馬、賽駱駝、射箭、摔跤、搶樞等活動,其中“賽馬、射箭、摔跤”並稱為草原“男兒三藝”,又稱“好漢三賽”,這也是那達慕的傳統賽事。最初的“男兒三藝”是為了借助這種娛樂形式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戰鬥力的目的,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了全民性的健身活動。“搶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和瑟賓節的固有節目,集合了鄂溫克人在日常遊牧、狩獵過程中眾多技能,以獨特的比賽方式,鍛造了鄂溫克人強健的體魄和堅毅果敢的性格。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旅遊親身參與體驗,感受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
實踐證明,一個地方的吸引力就在於其特色民俗文化的內涵,通過“特”的優勢才能夠充分展示“名”的地位。當前瑟賓節作為我旗比較成熟的旅遊産品,正處於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關鍵時期,競爭也是異常激烈。近年來瑟賓節的發展不僅僅是以民族文化做為整個活動的基礎,而是將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布裏亞特蒙古族、厄魯特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北方少數民族多年共同生活的歷史背景為主題,充分展示鄂溫克旗多元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為鄂溫克旗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弘揚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