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滬指進5時代 業內:牛市年內不結束全民炒股非壞事

  • 發佈時間:2015-06-08 07:41: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6月5日,滬指報收5023點,闖過5000點大關,進入“5時代”,這也是自2008年1月21日跌破5000點之後,滬指時隔七年半後重新站上這一重要整數點位。

  業內人士對央廣網記者表示,年內超越6124點的歷史高點將勢不可擋,本輪牛市持續到年底沒有問題,但是暴漲暴跌已成為新常態,未來可能還會發生若干次,投資者要注意防範風險,理性投資。

  指數將震蕩式挑戰新高 牛市年內不會結束

  對於本輪牛市將持續多長時間,著名財經評論員、《股價暴漲密碼》作者溫鵬春對央廣網記者表示,“就當前市場發展來講,整體運作穩健,市場流動性依舊充沛,就未來市場大勢發展而言,我個人認為指數震蕩式挑戰新高的大勢暫時不會改變,年內超越6124點的歷史高點將勢不可擋”。

  他認為,這一方面取決於國際金融市場的聯動性使然,在國際各主要指數連創歷史新高的大背景下,我國的A股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並收斂也將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伴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與實體經濟的觸底回升,A股市場藍籌股估值有望繼續得到大幅度提高。

  “A股在2015年年底不會形成泡沫。”經濟學家宋清輝對央廣網記者説,“‘大牛市’帶來的財富效應正在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居民儲蓄,只要居民資産持續向股市遊走,火熱地行情就不會結束,也就不會有泡沫,本輪牛市持續時間會較長,綜合國內經濟狀況,持續到年底沒有問題。”

  暴漲暴跌將成常態 謠言易導致集體踩踏

  4月28日,滬指劇烈震蕩,盤中跌幅高達百點,兩市近九成個股下跌。5月5日,6日,7日,滬指三日連續大跌8%,差點跌破4000點。5月28日,滬指當日暴跌6.5%,成為年內第二大單日跌幅。6月4日,滬指走出V型巨幅震蕩走勢,盤中跌破4700點,收盤佔上4900點。

  “暴漲暴跌的根子在於‘政策市’。”知名財經評論員、《集資陣痛》作者曹甲清對記者説,“A股自誕生以來,監管層是既怕漲又怕跌,是漲也調控跌也調控,這在市場參與各方的心裏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因此,大家都繃緊了神經,豎起了耳朵,高度緊張地關注著解讀著猜測著政策的動向。一旦市場上出現一些貌似權威卻純屬捕風捉影胡説八道的謠言,諸如多部門緊急會議要加印花稅,監管部門嚴控兩融收緊扇形信託,某上市公司出現重大利空,就會帶出集體異動的“踩踏”現象。這也説明,從市場自身到各個參與主體,都顯得心態浮躁而又有欠成熟。”

  對於當前股市大幅波動,溫鵬春分析,主要原因在於消息面與技術面的共振所導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場分歧在逐步加大,鋻於市場局部板塊已經存在較大泡沫,因此在市場風格轉換之際,暴漲暴跌有可能成為新常態。他建議投資者需要警惕的即是規避已經爆炒且股價嚴重透支未來數年收益的個股,可將戰略中心適當向主機板藍籌轉移。

  資深股民人士程空對本網記者表示,牛市就是市場在質疑甚至謾罵中前行,在震蕩中不斷創造新高,股民們應選擇堅守那些符合政策預期、産業升級、掌握核心技術的低估值股票,不要輕信券商研究員、基金經理們、股票分析師們的推薦。在現在大盤震蕩期,不宜追高,也應多聽官方媒體股市言論,不要輕信一些券商的謠言,它們是想通過製造恐慌引起散戶拋售的而達到洗盤的意圖。

  專家:全民炒股不是壞事 投資應理性

  在A股一路創新高的情況下,中國又一次進入全民炒股的火熱時代,股市也再一次成為坊間最為火熱的話題。因此,信用卡就透支、房産就抵押,甚至賣黃金炒股、賣房炒股、辭職炒股、農民種地炒股的現象也頻頻出現。

  對此,宋清輝表示,賣房炒股、辭職炒股、借錢炒股肯定不正常,因為這突破了投資者的承受能力,一旦虧損後果不堪設想,傾家蕩産、者妻離子散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在股市低迷的時候,不會有多少人真正關注股市;但在股市賺錢效應明顯的時候,媒體關於各路股神的報道也越發頻繁,人們也會覺得股市來錢容易而炒股。現在,散戶們熱衷於相互比自己的投資收益,一旦自己賺的前不如別人多就會想找更多資金來投資;一旦出現大跌賠錢,但只要賠得比別人少反而心安理得。這種投資心理,是不正常的投資心理。

  曹甲清則認為,全民炒股未必不是好事。如陜西農民邊種地邊炒股現象,這顯示出近年來農民的負擔確實減輕了、收入確實增長了,也反映了中國資訊産業長足猛進的廣闊前景。更為重要的是,見多識廣著眼長遠擁有財富意識與理財能力的新一代農民形象已經替代了過去那种老實巴交目光短淺孤陋寡聞的落後面貌。如果國人都能守住風險底線,以積極而淡定的心態輕裝上陣,不斷增長投資經驗、見識和能力,對資本市場的成熟壯大,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都大有裨益。

  他還建言,對於監管層乃至國家高層而言,呵護出一條“慢牛”以至“長牛”,並以之為支點,撬動中國經濟眾多內生性和外延性的問題,堪稱高明。但同時也應該用市場化規範化專業化的制度保障,切實加強投資者教育和權益保護。 (記者賈國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