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牛市“俠膽”:A股每月入場一座中等城市

  • 發佈時間:2015-05-11 07:47:32  來源:大洋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在中國,一般把城區人口50萬至100萬的稱為中等城市,100萬至500萬的稱為大城市,500萬以上稱為特大城市。換句話説,從2014年中開始,平均每月新入場投資者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規模,高峰時接近大城市。

  自2014年7月,A股牛市啟動以來,平均每月近60萬新股民進入股市,數量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

  2014年以來,國內經濟基本面、寬鬆的宏觀政策環境變化不太大,股市變化最大的變數就是資金流向。增量資金(新開賬戶數)、存量資金(期末持倉賬戶數)和杠桿資金(信用賬戶數)顯著上升。

  新開戶投資者洶湧入場,券商營業所徹夜長龍;新入場資金源源不斷,推動指數不斷創出新高。

  截至2015年5月8日,上證綜指收盤報4205.92點,比一年前上漲了105.21%;深證成指收盤報14481.25點,比一年前上漲92.86%;創業板指收盤報2973.60點,比一年前上漲120.07%。

  A股牛市翻騰,誰在角逐新一輪財富大洗牌中領先?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有可能是廣東和上海。兩省市在A股賬戶新增開戶數、已開戶數量位列前兩位。

  不過,不是所有人能在股市中全身而退,全民炒股“一賺二平七虧”,原本“散戶化”的A股市場結構開始“機構化”。本輪牛市是由100萬以上的“高凈值土豪”帶動,這些富豪群體在擁有資訊優勢的同時,又敢於通過杠桿融資博取收益。

  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A股投資者已佔全國總人口的5.6%。回到初心,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未來的潛力還有多少?

  “新韭菜”湧來:每月入場一座中等城市

  隨著牛市啟動,新股民開始以每月百萬級別涌入股市。

  根據中國結算的數據,截至2015年3月底,A股賬戶開戶達1.99億戶,期末有效賬戶數達1.50億。由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開戶的投資者數量大約各佔一半,以2014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68億計算,A股投資者佔全國總人口的5.6%。

  “現在到營業部開戶的不多,年輕人可以通過網上開戶和手機app開戶,目前數量僅次於2007年6000點的大牛市”。銀河證券北京一營業部人士表示。

  在經歷長達七年的熊市,隨著牛市啟動預期確立,A股投資者數量呈現爆發增長。

  2014年7月本輪牛市啟動前,在上交所、深交所開戶的A股投資者數量一直在每月30萬戶左右及以下徘徊。這種情況在9月起了變化,當月兩市新開戶數量突破40萬戶,並在11月雙雙突破50萬戶;2014年12月,兩市新開戶數量突然暴增,突破140萬戶,其中上交所新開戶突破150萬戶,達151.76萬戶,深交所也高達146.01萬戶。

  在中國,一般把城區人口50萬至100萬的被稱為中等城市,100萬至500萬的等為大城市,500萬以上稱為特大城市。換句話説,從2014年中開始,平均每月新入場投資者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規模,高峰時接近大城市。

  2015年1月,兩市新開戶數量有所回落,但仍在100萬戶徘徊。受春節因素影響,2015年2月,A股新開戶數量大幅回落至去年11月的水準,但即便如此,開戶數量仍維持在50萬戶以上,遠超去年上半年的水準。

  此時,A股的“賺錢效應”已吸引大批投資者紛至遝來。2015年3月,兩市投資者開戶數量創下新高,雙雙突破240萬戶。其中上交所達246.13萬戶,

  中國社科院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的調查顯示,2007年的牛市,單日新開戶數量超過20萬戶的盛況曾經持續了7周。而今年3月以來,同樣的盛況已持續6周。

  新入場者洶湧,推動指數澎湃上漲。以當月平均收盤點位計算,截至2014年3月,上證綜指平均點位達3483.94點,比牛市啟動前的2014年6月上漲70.5%,比2014年底上漲了16.3%;深證綜指平均點位1787.51點,比2014年年中、年底分佈上漲了67.7%、23.6%。

  股民“孵化器”:滬深交易所帶動開戶效應

  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股票賬戶同比增長433%,達795多萬戶;投資者交易活躍,兩市交易金額41.18萬億元,同比增長238.4%。全民炒股大潮中,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東南地區是主力。

  全國各省市中,廣東新增股民最多。截至2015年一季度,廣東新開股票賬戶85.8萬戶,其次為浙江74.4萬戶,上海67萬戶。廣東省深圳市新增57.4萬戶,是全國新開戶最多的城市之一。

  以股票賬戶開戶總數來看,各自坐擁一座證券交易所的廣東、上海不相上下。截至到2015年一季度末,上海開戶總數達2084萬人,而2014年上海常住人口超2425萬,開戶人數約佔常住人口的43%,這意味著上海市接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已是“股民”。

  廣東省開戶總數達1907萬戶,而2014年年末廣東常住人口為1.07億人,意味著廣東股民佔常住人口的17%,每七人就有一人炒股。

  其中,深圳市開戶總數達1362萬戶,雖然股民總數不及上海,但股民人數約佔2014年深圳市1078萬常住人口的64%,遠超上海,深圳或許是全國最愛“炒股”的城市。相比之下,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青島共有股票賬戶數208.5萬戶,佔青島2014年常住人口的23%。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上海、廣東分別為其所擁有的證券交易所的最大股民來源地。上海股民佔上交所開戶總數的13.22%,廣東股民佔深交所開戶總數的10.37%。

  從全國來看,股民最多分佈在廣東和長三角的浙江、上海和江蘇,西北、西南各省市人數較為落後。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江蘇、浙江開戶總數分別為1531萬、1210萬,分列第三、第四位。北京市開戶總數1160萬戶,位列第五位。此外,山東省股票賬戶開戶總數也超過1000萬,達1144萬戶。

  各省市股民數量與當地上市公司數量的排名較為一致,顯示投資者與上市企業之間存在某種“雞生蛋”的關係。在《21世紀經濟報道》國家經濟地理2014年8月9日的報道中,曾統計了各省市IPO上市公司狀況。其中,截至2014年7月,全部已上市公司第一隊列為廣東省,比第二名浙江省多1/3;第二隊列為浙江、江蘇、北京、上海。長三角(蘇浙滬)和珠三角(廣東)在中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正在日益強化。

  牛市玩家:“高凈值土豪”成市場主力

  為人所熟知的是,A股市場是個人投資者——“散戶”數量佔絕對統治地位的股票市場。截至2015年3月,A股自然人賬戶數量達1.88億,佔A股賬戶總數的99.62%。

  散戶之外,機構賬戶包括證券公司、證券公司集合理財、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公司專戶理財産品、社保基金、企業年金、QFII、RQFII、保險、信託和一般機構等專業投資者佔比僅0.38%。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在其2014年7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散戶化”的投資者機構,對應的是A股的估值體系不斷偏向“更小、更能講故事、更沒有機構參與”的股票。推動A股市場存量資金的極致博弈。

  “散戶化”的投資表現在市場上,是主機板“藍籌股”的“被拋棄”和創業板“白馬成長股”的估值瘋狂演繹。深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15年5月8日,創業板平均市盈率最高至104.95倍;相比之下深市主機板的平均市盈率最高位35.88倍。

  以市值觀察,截至2013年年底,A股市場以公募基金、保險機構、QFII等為代表的9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A股市值為2.58萬億元,僅佔兩市總市值的10.87%。其中,2007年牛市主力的公募基金持股從2007年的27%以上回落到6%,QFII持股僅佔1%。

  2014年中開始的本輪牛市以來,與此前不同的是,高凈值散戶大幅增加。

  其中,以個人投資者而言,雖然股民總數持續增加,但是持倉市值1萬元以下的過票賬戶從2014年10月開始突然銳減。2014年7月至9月,持倉賬戶1萬元以下的賬戶市值在1700萬至1700萬戶之間,2014年10月後銳減至不足1000萬,並在持續減少。

  1萬元以下賬戶是A股投資者的最底層,其賬戶數量一直與行情走勢呈負相關。這是由於投資者賬戶會因為股市行情上漲而市值隨之增加,1萬元以下賬戶數量進入1萬-10萬元市值賬戶區間。

  但實際情況是,1萬元-10萬元市值賬戶從2014年9月的2400多萬的數量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1800余萬。在更長的時間內,2011年5月的2882.46萬戶頂點開始,這一級別賬戶數量不斷下降,意味著散戶在熊市壓力下選擇離場走人。

  本輪牛市以來,10萬-50萬、50萬-100萬賬戶數量保持相對穩定,但是100萬-500萬市值賬戶數量迅速增長。

  2014年7月至8月,100萬-500萬市值賬戶數量尚在60萬左右,至2015年一季度末已增長至120萬,這些“高凈值賬戶”數量的迅猛增加,成為本輪牛市中最大的資金來源之一。

  不僅如此,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1000萬以上市值賬戶數量也比2014年終增長一倍,達6.4萬戶,1億元以上市值賬戶也增長了僅2900戶。

  瑞銀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富裕階層在過去三年基本不考慮股票,但在辨明地産、信託等資産未來經風險調整後的回報率可能有限後,他們重新入市。我們認為這些資金是理性的,改革預期催生多種投資主題,股權推動的兼併重組,他們具有資訊優勢。

  但其又警告稱,這些資金也是“狂熱”的,通過銀行券商雙層融資,部分杠桿可以達到6倍,並且背負8%融資成本。股票上漲固然獲益頗豐,但若下跌可能快速到達止損位。

  中國結算數據顯示,2015年12月,個人和機構新開信用賬戶達到42萬戶,是2014年7月的3.7倍,引發市場擔憂兩融風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