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新華網:三視角透視中國資本市場 功能定位日趨清晰

  • 發佈時間:2014-09-10 16:17: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閆雨昕  責任編輯:王文舉

  ——“中國資本市場新生態正逐步形成”系列報道之三

  編者按:當前中國已進入改革開放第二季、轉型發展新階段,改革有了新特徵,經濟進入新常態,市場被賦予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備受關注的中國資本市場也出現一系列新特點、新變化,一種新生態正逐步形成。

  正是順應全面深化改革、服務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伴隨著以新“國九條”為根基的改革藍圖逐步付諸實踐,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正在回歸本源,各方主體歸位盡責,投資者利益保護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場中圈錢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人們深惡痛絕的內幕交易受到有效打擊,我們熱切期盼中國資本市場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

  為此,新華網特別推出“中國資本市場新生態正逐步形成”系列報道,分別從證券市場的定位更加清晰、經濟晴雨錶功能在轉型發展中得到更好反映、“依法治市”觀念得到全方位強化、註冊制改革條件日益成熟、機構投資者在中國進一步壯大、價值投資理念被更多認同等六個方面展開鳥瞰。我們期待,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動量變轉化為質變,共同見證中國資本市場儘快迎來脫胎換骨的明天。

  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20多年來,發展階段不同,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追溯彼時,A股的功能是服務於國企脫困;而如今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資本市場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主體。

  在制度改革和市場主體培育的過程中,資本市場的內涵不斷豐富,功能定位也日趨明朗:資本市場既是上市公司融資之所,又是投資者獲取回報之地;既是宏觀經濟和産業市場的重要承載,也是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的重要方式;既高效配置了社會資源,又令百姓廣泛地分享到了經濟增長的紅利。

  視角一:“還權于市場” 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中國資本市場誕生的初衷就有著政府主導型的風格定位,審批制下繁複的流程令資本市場的活力難以得到充分激發,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和配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是還資源配置之權于市場的根本舉措。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錶,是最能對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做出迅速反應的市場。然而目前我國融資結構明顯失衡,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亟待提高。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更進一步明確為“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5月9日公佈的新“國九條”也將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視為重點,其中又以加快股權市場建設為當務之急。

  今年創業板政策對於創業板的多層級、轉板、再融資三個新定位,為現金流緊繃的企業注入“活水”提供了政策保障。8月8日,樂視網發佈定向增發預案,公司擬以每股34.76元的價格向5家機構非公開發行1.29億股,募集資金45億元,是第一次融資的兩倍以上。企業這類業務的突飛猛進依賴於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而在銀行金融體系極其冗繁的融資方式下顯然無法獨立完成。

  人們期盼已久的新三板的落地對於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産生重大意義。其門檻低、要求不嚴等特點,滿足了作為改革大部隊的主力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有專家表示,“新三板是個價值放大器,如果新三板可以克服自身的一些缺點,不斷完善的話,相信它會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

  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應該讓需要融資、需要進行股權交易的優質企業儘快獲得股權交易,而好的股權市場會拓展出便捷的融資通道,有利於資本市場服務於實體經濟和優質成長型企業作用的充分發揮。

  視角二:“藏富於民” 促進百姓財産性收入增長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而在十八大報告中則進一步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産性收入”。兩屆中央領導對增加老百姓財産性收入均有所提及,可見為完成通過資本市場為投資者提供增加創造財富的機會這一使命,監管層在政策部署方面的前進步伐從未停滯。

  前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認為,資本市場是涉及投資金融領域最直接、最廣泛的場所。改革資本市場新生態下,機構投資者壯大,廣大散戶也可以通過投資渠道的豐富間接共用了經濟增長和改革帶來的紅利,資金在市場化的驅動下合理配置,促進經濟和社會財富的雙重增長。

  作為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上市公司可持續回報股東的分紅制度的規範,有利於百姓財産新收入的增加和投融資者關係的平衡。

  此外,監管層在政策層面上加緊拓展老百姓財産性收入的部署,還體現在對投資者形成多層次的界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這在去年年底國務院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中首次強調。這一政策旨在避免在金融産品創新過程中,將金融産品提供給風險並不匹配的投資群體,也是對中小投資者實施保護的有效措施。

  視角三:打造“金手銬” 優化上市公司治理

  隨著新“國九條”的發佈,“推動混合所有制發展,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在綱領中得到強調,賦予了資本市場新的定位。一方面,資本市場要求上市公司有完善的治理結構,更加規範運作;另一方面,在董事、監事等人員無力履職或喪失職業道德而造成無效治理時,資本市場也能夠通過嚴格的監管,防止出現損害廣大投資者利益的事情。

  與西方發達國家動輒百年的家族企業不同,中國許多企業的公司化治理之路才走過幾十年甚至幾年,正是借助資本市場,許多企業才完成公司治理的體系化,通過外部股東的設立和資本市場的透明化約束自己。

  今年2月,*ST生化發佈關於子公司湖南唯康藥業有限公司啟動唯康藥業由於資訊披露違規,導致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存在重大缺陷,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對公司及前述相關高管,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並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專家評價,正是在這種外部監督的“金手銬”的作用下,中國企業才得以穩步成長。

  對於國有企業來説,資本市場的作用在於更好的促進其轉換經營機制、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於民營企業來説,資本市場有助於其更好的透明化。兩個維度相互牽制和敦促,以全方位優化中國的企業治理。

  在發展的30年裏,中國資本市場由最初為國企改制而生,隨後經歷了由試點到逐步推廣、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已成為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對現實經濟市場來説,中國資本市場在拓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協調比例、利用資本市場促進混合所有制的發展、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的意義也愈發顯著。

  系列報道:

  經濟新常態悄然形成 股市轉型晴雨錶功能漸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