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經濟新常態悄然形成 股市轉型晴雨錶功能漸顯

  • 發佈時間:2014-09-09 16:29: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高暢  責任編輯:王文舉

   ——“中國資本市場新生態正逐步形成”系列報道之一

  

  編者按:當前中國已進入改革開放第二季、轉型發展新階段,改革有了新特徵,經濟進入新常態,市場被賦予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備受關注的中國資本市場也出現一系列新特點、新變化,一種新生態正逐步形成。

  正是順應全面深化改革、服務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伴隨著以新“國九條”為根基的改革藍圖逐步付諸實踐,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正在回歸本源,各方主體歸位盡責,投資者利益保護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場中圈錢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人們深惡痛絕的內幕交易受到有效打擊,我們熱切期盼中國資本市場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

  為此,新華網特別推出“中國資本市場新生態正逐步形成”系列報道,分別從證券市場的定位更加清晰、經濟晴雨錶功能在轉型發展中得到更好反映、“依法治市”觀念得到全方位強化、註冊制改革條件日益成熟、機構投資者在中國進一步壯大、價值投資理念被更多認同等六個方面展開鳥瞰。我們期待,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動量變轉化為質變,共同見證中國資本市場儘快迎來脫胎換骨的明天。

  近一個多月來,中國A股的漲幅在全球獨樹一幟。繼7月創出自2013年1月以來最大單月漲幅,9月再迎“六連陽”連創新高,市場似乎已經聞到了“牛市”的氣息。

  業內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目前A股市場信心正在凝聚。宏觀數據好于預期,改革措施不斷加碼,大盤藍籌股利好不斷,新興題材股輪動上漲,這些現象表明經濟轉型的股市“晴雨錶”功能漸現。對於本輪大漲,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本次行情有三個因素,分別是宏觀經濟企穩、流動性偏向寬鬆及改革措施效果逐步呈現。

   經濟結構不斷升級 促進股市尋找新動力

  資本市場的起伏與宏觀經濟息息相關。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措施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及長遠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給股市帶來巨大利好。隨著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傳統增長引擎減弱,新興産業蓬勃發展並存,伴隨著中國經濟“新常態”正在形成的過程,也恰是中國股市尋找新動力的過程。

  從經濟結構來看,一方面,以“新型城鎮化”為背景的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西部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等;嚴格控制“兩高一剩”行業,促進産能過剩矛盾化解,推進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發揮盤活存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新興産業、現代資訊技術産業和資訊消費、服務業、傳統産業改造升級以及綠色環保等領域的扶持。

  提前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股市敏銳地作出了精彩註釋:去年全年,以傳媒、電腦、醫療等新興産業公司為主的創業板指數以整體82%的漲幅傲視全球。作為國內創新企業的聚集地,因科技與資本的融合涌現出一批高成長公司,廣泛分佈于資訊技術、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及新能源等新領域,呈現出創新特徵,正成為“新經濟晴雨錶”。

  在“去産能、去杠桿”的背景下,許多大盤藍籌股估值不斷走低。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資、民資的融合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重頭戲。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預期下,交通銀行發佈公告稱正在研究“混改方案”,其A股股價在7月28日罕見漲停,並帶動銀行股全線上漲。

  隨後中國銀行中國石化等也相繼“試水”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概念股股價也出現一輪不小的漲幅。在國企改革、滬港通、優先股等利好政策的帶動下,大盤藍籌股在本輪反彈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朱平認為,“藍籌重新回到了起跑線,股市這些新的特點,可能與中國經濟正在開啟的新常態互相吻合。”

   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助力股市步入“慢牛”

  今年是資本市場夯實基礎、改革創新的一年。5月9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市場稱之為“新國九條”,並以此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從發展多層次股票市場、規範發展債券市場、培育私募市場、推進期貨市場建設、提高證券期貨服務競爭力、擴大資本市場開放、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及營造資本市場良好發展環境等方面指明瞭資本市場下一步發展的方向,有利於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拓寬投融資渠道、優化資源配置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改革持續釋放紅利使投資者信心進一步增強。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調查結果顯示,8月份A股投資者信心指數環比上升19%,連續三個月上升,創2009年11月以來最高值。同時,中登公司8月開戶統計數據顯示,滬深兩市A股新增開戶數創出四個月以來新高,並且連續三周保持升勢,表明投資者的信心明顯增強,股市的吸引力顯現。

  長線資金的引入在A股市場中同樣呼聲很高。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基金、保險、QFII、RQFII四方面持股市值分別為1.13萬億、4404億元、2917億元、3149億元。被市場稱為股市“風向標”的社保基金,時隔14個月後重返A股市場,繼6月新開設1個賬戶,7月份再新開31個賬戶並創下歷史新高,這也是社保基金看好A股的表現。

   “放”、“管”結合 市場內生動力迸發

  企業強則國家強。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市公司更是中流砥柱。從監管角度來看,在我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時,簡政放權成為突破口。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資本市場改革首先要減少行政干預,第二,要創造一個公平交易的環境,上市公司在資訊披露方面應注重完善,要受到法律的嚴格規範”。

  從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分道制審核到減少上市公司重大資産重組的書面申報材料,從完善創業板並購重組制度到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産重組辦法,證監會的簡政放權路線圖日漸清晰。“放”、“管”結合,相輔相成,這是企業整合資源、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産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2014年上市公司發生並購案例2000多起,涉及交易金額1.27萬億元,相當於2013年全年並購重組交易涉及金額的總額。7月11日,證監會就修訂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辦法和收購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兩個辦法旨在強化事前資訊披露、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保護投資者利益以及督促仲介機構盡責。

  從企業自身建設來看,市值管理作為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在經濟轉型、調整企業結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由於市值的變化主要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貢獻和參與者的熱情這兩大指標,將市值管理引入上市公司管理,有助於企業的價格發現和資本管理。“新國九條”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業內專家認為,市值管理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標誌,也是資本管理的重要形式。

  從公司分佈來看,擬上市公司的行業變化“契合”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數據顯示,目前擬上市公司數量排名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製造業公司376家、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公司41家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公司36家,凸顯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方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