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國脈IPO觀察:應收賬款過高 無核心技術專利
- 發佈時間:2014-08-11 13:43:00 來源:國際線上 責任編輯:張恒
近期,中通國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通國脈”)于證監會披露了其招股説明書。其擬發行新股不超過2,200萬股,計劃募集資金約2.62億元,擬於上交所上市。據國際線上財經頻道記者分析其招股書發現,除應收賬款週期過長、技術研發費用明顯不足等問題外,中通國脈股權結構分散也存在較大的風險。
應收賬款週期過長影響資金週轉
據招股書顯示,此次中通國脈上市,擬募集資金約2.62億元,其中有9000萬元資金用於補充公司營運資金。而在整個報告期內,中通國脈的應收賬款一直處在比較高的位置,應收賬款週期的延長直接影響了中通國脈的資金週轉。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3年,中通國脈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分別為1.57、1.41以及1.17。在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比較中墊底。
國際線上財經頻道記者觀察發現,2011年,中通國脈應收賬款賬面餘額為22,568.10萬元,佔同期流動資産的比例為71.34%;2012年末,這一數值達到26,067.30萬元,佔比也保持在69.58%這一相對高位,2013年,應收賬款賬面餘額為31,179.61萬元,佔比則達到了77.39%。對此中通國脈解釋稱,該公司的應收賬款客戶主要為國內的三大電信運營商,由於季節性原因而造成應收賬款餘額的累積。
值得關注的是,在公司2011年至2013年應收賬款前五名情況中,吉林聯通一家連年“獨佔鰲頭”。2011年吉林聯通欠款金額為1518423萬元,2013年為17099.30萬元。到了2013年則為21868.21萬元,而佔應收賬款原值比例分別為63.64%、61.84%、66.15%。
核心技術無一獲專利 未來發展存疑
中通國脈主營業務為通信網路工程、維護服務等通信技術服務,目前,通信網路工程服務是中通國脈的業務重心。在招股書中,中通國脈稱其“多年來,高度重視通信服務技術水準的提升與創新”,其擁有的10項核心技術也處於國內先進水準。
通信技術服務是一項對通信網路和IT等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業務,但中通國脈招股書全文中卻沒有出現一項技術專利。而有媒體對比同樣從事通信技術服務行業的上市公司宜通世紀卻發現,截至2013年底,宜通世紀共取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外觀設計專利權6項、軟體著作權62項及商標專利14項。
此外,中通國脈的研發費用也明顯不足。2011年~2013年,中通國脈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01萬元、143萬元、144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0.31%、0.39%、0.41%。同期,宜通世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161萬元、3601萬元、4062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05%、5.86%、5.76%。
作為國內專業的通信技術服務商,卻連一項專利技術也沒有,而且無論從研發費用還是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上都如此之少,讓人不禁對中通國脈的持續經營和未來發展難免信心不足。如果中通國脈不能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技術水準和服務水準,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將會影響到與主要客戶的合作關係,進而影響到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
股權結構分散 産生分歧後果難估量
國際線上財經頻道記者觀察到,中通國脈主要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為王世超、唐志元、李春田、張顯坤、李全林、王振剛、張建民、田國華、于生祥、孟奇共計10名自然人,合計持有公司24.4485%的股份。其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世超直接持有其558.9萬股股份,持股比例為8.47%,為中通國脈的第一大股東。令人不解的是,中通國脈從未引入其他法人股東,而公司的全部股東均為公司職工個人,且均為自然人持股。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很容易讓大股東實現無法人約束的利益侵吞。
中通國脈也表示,如果前述十名共同控制人在股票限售期到期後因股權變動而導致股份比例不足以對公司實施控制,或者發生其他可能會削弱實際控制權的事項,公司的實際控制權將面臨發生變化的風險,從而對公司已制定的發展戰略和具體經營計劃的實施造成較大影響。
此外據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籌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入主要為股東投資和借款,籌資活動的現金流主要為現金分紅和償還借款利息”。2011年度,中通國脈通過籌資向股東現金分紅1,012.50萬元;2012年,中通國脈以增資的方式籌資3,600萬元,並且從銀行貸款1,500萬元,向股東現金分紅1,687.50萬元;2013年,中通國脈再次從銀行借款3,200萬元,這一次以現金向股東分紅1,650萬元。
分析人士指出,中通國脈的10名控制人同時是持續比例最多的10人,控制人的聯合一致分紅很難講不是一次次利益的瓜分。若是實際控制人具有非聯合一致的行動而産生分歧,對於中通國脈而言或許才是內鬥撕裂的夢魘。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