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控股權轉讓借殼款未結清,大連友誼又再次迎來控股股東更替。
1月9日,大連友誼發佈公告稱,武信投資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信投資控股”)于2020年1月8日與武漢開投簽署了《武信投資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與武漢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關於大連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武信投資控股將其持有的公司1億股股份(佔股份總數的28.06%)以3.60元/股的價格轉讓給武漢開投,合計轉讓價款為3.6億元。
受此影響,大連友誼1月9日開盤即漲停,報4.31元/股。
本次轉讓完成後,大連友誼的控股股東由武信投資控股變更為武漢開投,實際控制人由陳志祥變更為武漢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武漢市國資委”)。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股權轉讓價相較于2016年武信投資控股受讓友誼集團股份時每股13元的價格打了約3折。“第一次交易發生在2016年,經過3年時間後産生貶值的狀況,是有可能的。”1月9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是否存在國有資産流失情況需具體分析交易標的經營數據,以及交易過程中是否出現了決策失誤。
武漢開投入主
在武漢國資資産分佈中,此前金融類業務佔比並不高。因此,前次武信投資控股接盤一度被市場解讀為武漢國資借殼後將把信用擔保類資産注入上市公司。
大連友誼于1997年掛牌上市,其主營業務包括零售百貨、酒店管理、房地産開發。自2016年武信投資控股入主後,大連友誼業務結構並未發生實質性變化,商業零售仍然是主要收入構成,根據2019年半年報顯示,其商業零售部分營業收入為3.64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的87.24%。
此番武漢開投的入主或許意味著武漢國資改變此前改革思路。
“目前,武漢國資改革的思路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産品,另一個是戰略性新興産業,國資企業做大,有利於將武漢的經濟盤活。”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省“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尊文向記者分析稱,城投、地鐵、航空、金融、高新技術産業也是國資新介入領域。
公開資料顯示,武漢開投主營業務包括開展能源、環保、高新技術、城市基礎設施、房地産、生態農業、商貿旅遊投資業務,與武漢國資委改革方向高度契合,這也為大連友誼未來發展打開了想像空間。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武漢開投資産總額為418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為98.6億元。2016年-2018年度,武漢開投營業收入分別為24.6億元、28.7億元和30.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46億元、1.62億元和1.02億元。
武漢開投也表示,暫無在未來12個月內改變上市公司主營業務進而導致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發生根本變化的計劃,但從增強上市公司的持續發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角度出發,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嘗試籌劃針對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資産和業務進行出售、合併、與他人合資或合作的計劃,或推動上市公司購買或置換資産的重組計劃。
從股權控制關係來看,大連友誼在整個武漢國資體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根據上述公告顯示,武信投資集團持有武信投資控股40%的股份,武漢開投為武信投資集團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92.28%。
前次交易陷訴訟
另一方面,大連友誼前控股股東友誼集團與武信投資控股的交易款仍在訴訟進程中。截至目前,凱生經貿、武信投資集團、武信投資控股僅向大連友誼前控股股東友誼集團支付了16.64億元交易對價,尚有11.36億元交易對價未支付。
根據此前交易公告,支付給友誼集團的現金對價為6億元,擬置出資産債務的款項為7億元,另有15億元作為友誼集團支付擬置出資産的轉讓價款,也即是俗稱的“借殼費”。並同時約定,武信投資集團及凱生經貿應在股份轉讓完成後,促成大連友誼將大連友誼擁有的商業及酒店類資産及相應負債、業務轉讓給友誼集團。
友誼集團據此要求法院,判令凱生經貿、武漢信用投資集團等共同向友誼集團支付股份轉讓交易對價款合計11.36億元,以及相應的滯納金。
這起與前控股股東間的股權交易訴訟也將影響本次交易的進程。根據股權劃轉流程,本次股份轉讓尚需取得武漢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有關政府部門的批准,且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合規性審核後,方能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股份過戶登記手續。
大連友誼也表示,上述訴訟或將導致本次交易涉及的股票無法過戶登記,或過戶登記時間晚于預期。
不過,董登新則分析稱,“如果前次交易對價未支付只是單純的經濟糾紛,或許可以將其與本次股權轉讓一分為二來看。”
(責任編輯:趙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