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然宣佈斷絕“父子關係”後,還有接近60億元應收款、業績補償款沒要回來,實際控制人又突然宣佈破産了。流年不利的華映科技,在業績巨虧之後,又遭到實際控制人當頭一記悶棍。
華映科技9月19日公告稱,由於資不抵債,債權人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導致無法繼續營運,9月18日,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映管”)已依中國台灣地區公司法規定申請破産。
截至2019年6月底,儘管持有華映科技26.37%股份,為第一大股東,但中華映管卻不承認這一關係。早在2019年2月,在撤走派駐的董事、監事之後,中華映管就已聲稱喪失了華映科技的控制權,不再承認雙方的關係。
中華映管單方面斷絕關係的做法,是否是為“賴賬”而做的準備?根據披露,截至2019年6月底,華映科技尚有應收中華映管的賬面餘額為28.8億元、業績承諾補償款30.29億元未曾支付。不僅如此,中華映管撤離之後,高度依賴實際控制人的華映科技,將何去何從?
大股東欠款近60億
華映科技9月19日公告稱,由於資不抵債,債權人競相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其土地、建物、設備等資産,已無法繼續生産、營運,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映管”)已在此前一天,依中國台灣地區公司法規定申請破産。
剛剛破産的中華映管,是華映科技的實際控制人。華映科技前身是1993年上市的閩閩東, 2010年初,閩閩東重組以4.36元/股的價格,發行5.56億股,收購中華映管全資子公司中華映管(百慕大)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映百慕大”)等持有的四家子公司75%的股權後,更名為華映科技。截至2019年6月底,華映百慕大持有華映科技7.29億股,佔比26.37%,為第一大股東。
實際控制人的破産,在華映科技來得並不突然。中華映管、華映百慕大2018年12月13日公告,均已發生債務無法清償之事,向當地法院申請重整及緊急處分。2019年7月29日,中華映管的緊急處分、重整申請,均遭當地法院駁回。
實際控制人的突然破産,將華映科技推入了危險境地—尚未收回的數十億元欠款,一下子就沒有了著落。
中華映管拖欠的鉅額款項,主要來自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關聯交易形成的應收賬款。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華映科技的應收賬款餘額共計32.19億元,其中31.3億元來自中華映管,佔比97.26%。
中華映管拖欠的上述應收款,2018年就已逾期。截至2018年11月底,華映科技應收中華映管款項餘額折人民幣約31.5億元,同期逾期金額折人民幣 17.61億元。截至2019年6月底,應收中華映管的賬面餘額為28.8億元,計提金額則達27.89億元,計提比例高達96.79%。
除了上述應收款,中華映管還有鉅額業績補償承諾,未向華映科技支付。根據重組時的承諾,自2010年起,華映百慕大等要確保上市公司每年凈資産收益率不低於 10%,不足部分由華映百慕大以現金補足。若後續關聯交易金額比例恢復至 30%以上(含30%),仍須確保上市公司當年凈資産收益率不低於 10%,不足部分由華映百慕大補足。
但2018年年報顯示,華映科技當年的液晶模組業務公司模擬合併計算的凈資産收益率為-123.89%。 要滿足不低於10%的凈資産收益率,對應的凈利潤需達3.67億元,而2018年該業務凈利潤巨虧26.63億元。按照承諾,華映百慕大需要以現金補足30.29億元。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截至目前,拖欠的應收款、業績承諾補償款,中華映管尚未償還的華映科技款項,合計金額已經達到59億元上。
根據華映科技披露,2月12日,該公司為此向法院起訴,要求中華映管履行承諾補償,並在3月底追加中華映管控股股東大同股份為被告。8月27日,中華映管、大同股份均請求法院駁回華映科技的起訴。
大股東蓄意賴賬?
儘管已經對中華映管的大部分欠款進行了計提,但對華映科技來説,這可能仍舊遠遠不夠。
隨著中華映管進入破産程式,剩餘的未計提部分、業績承諾款,有可能將顆粒無收。
根據中華映管8月7日公告,因土地、廠房全數遭法院查封,且多數債權人業已取得執行名義,自7月30日起,中華映管之資産隨時有遭查封、拍賣的可能。華映科技也稱,從2018 年年報、法律手段獲得的其他資訊分析,中華映管大部分資産均已抵質押,償債能力有限。
根據公開資訊,中華映管2019年3月曾向台灣桃園地方法院提交一份重整概要,無擔保債權人債權金額超過新台幣30億元以上部分,將按債權金額1%分次清償,而華映科技對中華映管的應收款,即屬於無擔保債權。如果中華映管最終破産,追回的希望更為渺茫。
更為嚴重的是,中華映管方面,似乎並無償還之意。早在2018年12月,就已留足了後手,撤離了派任的管理人員。
2018年12月17日,中華映管派駐華映科技的董事長林盛昌、監事劉俊銘辭職。公開資訊顯示,林盛昌1967 年出生,台灣東海大學畢業,歷任中華映管彩色桃園廠經營效率課課長、TFT 生産技術中心桃園一廠廠長、中華映管總經理等職。
林盛昌的辭職,顯然是為中華映管後續動作,以及進一步“賴賬”做準備。2 月 12 日,該公司召開董事會,認定其對華映科技已喪失控制力,中華映管與華映科技及其子公司已非母子公司關係,自 2018 年 12 月底華映科技 不再編入合併報表。
根據華映科技2018年年報披露,中華映管拋棄其控制權的理由,包括股未過半、無董事會席次、無重要業務往來、無法參與及主導華映科技的重大活動決策、無指派主要管理人員等。但在此前後,中華映管持有的股份、華映科技股權結構,均未發生實質性變化。
中華映管的埋下的伏筆,遠不止此。2014年年報顯示,截至當年底,華映百慕大持有華映科技4.98億股,已質押3.81億股。2017年,華映科技10轉6之後,華映百慕大持股數量增至7.29億股。截至2018年底,已質押數量為7.28億股。到了今年6月底,質押股份下降到6.22億股,質押數量有所下降,但全部處於被凍結狀態。
業務模式崩塌
中華映管走向破産,對華映科技的影響,還不僅僅是鉅額欠款可能打水漂。更為嚴重的,是對這家公司的業務模式的巨大衝擊。
目前來看,華映科技的資金狀況尚可。截至2019年6月底,儘管比年初大幅下降17.6億元以上,但該公司貨幣資金仍有35.2億元,除了14億元的長期借款外,並無其他短期金融負債。
但華映科技的問題,不在資金,而在於業務模式的崩塌。華映科技的業務,是訂單、銷售兩頭在外的代工模式。以2018年為例,其營業收入中,代工、進料加工收入32.47億元,在營業收入中佔比達77%左右;2015年、2016年則達到61%、85%以上。
而代工、進料加工業務,又主要依靠實際控制人。根據當初方案,從 2010年起,華映科技每個會計年度內的關聯交易金額,佔同期同類交易金額的比例,須降至 30%以下(不含 30%),但直至中華映管撒手而去,這一問題仍未解決。
公開數據顯示, 2015年至2017年,華映科技向中華映管銷售收入32.6億元、22.5億元、27.2億元,在營收中佔比高達60.34%、51.07%、55.65%。此外,2016年、2017年,向中華映管進行的採購,佔比也達到26.47%、15.42%。
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華映科技與中華映管及其相關方發生的日常經營中,涉及的原材料採購關聯交易金額佔同期同類交易金額的30.92%,銷售商品及提供勞務關聯交易金額,佔同期同類交易金額的比例為53.25%。
正是因為如此,在中華映管陷入困境,並宣佈脫離“父子關係後”,華映科技的營業收入一落千丈。2019年上半年,華映科技公司合併營業收入7.74億元,同比下降66.17%;合併凈利潤虧損7.1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虧損4.4億元,同比下降162.34%。
事到如今,華映科技將主要希望,寄託在子公司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下稱華佳彩”)身上。華佳彩的主要業務,是薄膜電晶體、薄膜電晶體液晶螢幕件、彩色濾光片玻璃基板等高新面板。
此前,福建省海絲紓困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已向華佳彩增資6億元。 此外,莆田市政府以六年為期,向華佳彩投資金額120億元的項目,每年補貼4.4億元。其中,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的補助,已累計收到3億元。
不過,華佳彩目前處境也不樂觀。華映科技稱,由於固定成本高、産能爬坡期長、新産品客戶認證週期較長、産能利用率較低等原因,華佳彩2018年虧損約 16.73億元。2019年上半年,華佳彩營收僅2.52億元,凈利潤虧損4.11億元。
(責任編輯:趙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