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滬市公司業績增速放緩 轉型升級顯效

  • 發佈時間:2015-09-01 08:24:59  來源:千龍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截至8月31日,滬市1071家上市公司已如期披露2015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如市場預期增速放緩,但在産業結構調整方面,滬市公司由工業主導向服務型主導轉型的步伐加快,公司轉型升級已出現積極變化。

  業績增速放緩但符合預期

  新常態下,新的增長中樞和新階段的經濟平衡尚待確立,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2015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約為7%。同期,滬市公司共實現凈利潤約1.2萬億元,同比增長6.36%,與宏觀經濟增速基本相當。在穩中求進的宏觀調控政策推動下,滬市上市公司整體表現符合預期,積極因素正在增多。

  一是大盤藍籌公司經營業績佔主導地位的格局未變。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以金融、傳統工業、能源為主的大盤藍籌公司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仍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經營業績。統計顯示,上證50、180等大盤藍籌股平均營業收入在477億元以上,平均凈利潤高於61億元,平均每股收益0.4元,凈資産收益率達到6.84%,高於滬市6.17%的整體水準。大盤藍籌公司業績穩定,在資本市場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

  二是非金融類實體經濟繼續保持了較高的經營品質。受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滬市非金融類實體經濟增速也相應放緩,上半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較往年首次出現雙降局面。面對經濟困難的挑戰,滬市非金融類公司穩守經營品質底線,上半年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共計0.56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1%。紮實的現金流管理,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營轉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三是上市公司對國家財稅和就業的支援更加突出。上市公司一直是國家財稅和就業的重要貢獻者。在經濟新常態下,滬市公司在促增長、穩就業上更顯出中流砥柱的作用。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滬市公司在營業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共支付各項稅費1.27萬億元,同比增長4.99%,比同期3.5%的全國稅收增長率高出約1.5個百分點。在職工薪酬方面,滬市公司上半年共支付9300余億元,同比增加716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就業和國民收入增長。

  四是部分績優上市公司繼續堅持較高的現金分紅水準。部分滬市藍籌股公司面對經濟運作壓力,仍然堅持積極回報投資者理念,克服困難,積極實施現金分紅。例如,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在同期盈利下滑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中期分紅,現金分紅總額分別達到114億元和108億元,為建立持續、透明、有效的投資者回報機制做出了良好示範。

  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經濟新常態下,滬市公司業績增速有所放緩,但産業結構調整正在穩步推進,業績增長由服務型主導的轉型趨勢更趨明顯。滬市公司半年度報告顯示,滬市第三産業在營業收入增速、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盈利情況等方面均有亮眼表現。在創新驅動及並購重組的助力下,滬市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效應正逐步顯現。

  一是從經濟增速看,第三産業發展速度高於第一、二産業。滬市以交通運輸、資訊科技、文化業為主的第三産業快速發展,其發展勢頭顯著優於以傳統的採礦業、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産業。統計顯示,滬市公司上半年第三産業凈利潤為9404.48億元,同比增長15.81%,營業收入為4.39萬億元,同比增長11.87%,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速遠高於第一、第二産業,有效彌補了第一、二産業收入下降對經濟穩定運作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是從固定資産投資看,滬市上市公司的投資結構已逐步優化。在國家産業政策引導下,滬市公司的投資增長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據統計,第三産業公司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為2212億元,其投資增速高於滬市整體水準。同期,部分産能過剩行業投資持續下降。例如,水泥玻璃製造業固定資産投資總額下降了近10%、鋼鐵業的投資增速也低於全國總體水準。相應地,其工業産出也進一步下降,如粗鋼産量同比下降4.6%,水泥産量同比下降4.7%,平板玻璃産量同比下降13.5%,為産業升級騰出了更多空間。

  三是從經濟增長動力看,創新驅動的新興産業發展前景良好。統計顯示,滬市戰略性新興相關産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720億元,實現凈利潤525億元,收入和利潤增速明顯快於整體非金融企業。在研發方面,滬市第三産業公司上半年的研發支出為41.6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78%,遠高於0.9%的總體平均增速,創新驅動效果也正逐步顯現。同期,一批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在“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引領下,現代資訊技術與傳統産業加快融合發展。

  四是從主要行業看,醫藥和文化傳媒等大消費行業仍保持較高增速。在産業結構調整中,醫藥和文化傳媒等為代表的大消費行業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經營業績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促進實體經濟由投資驅動型轉向消費驅動型發展。以醫藥行業為例,行業公司營業收入達到2748.13億元,同比增長9.08%,實現凈利潤162.23億元,同比增長20.02%。再如,滬市文化傳媒業公司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87.3億元,同比增長6.5%,營業利潤34.8億元,同比增長16.7%,凈利潤35.7億元,同比增長達16.1%。

  五是從國企改革看,不少國有企業通過並購重組實現了轉型升級。國有企業是滬市公司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不少國有企業借力並購重組實現行業整合或者結構調整,催生出一批市場高度關注、具有示範意義的整合案例。例如,中國南、北車的合併,推動中國高鐵“揚帆出海”,在更高層面上提升國際競爭力。又如,百視通吸收合併東方明珠,誕生了A股首家千億級新型網際網路媒體集團。再如,綠地集團以資産置換和發行股份購買資産的方式借殼金豐投資,實現房地産業務整體上市,成為A股史上最大規模借殼方案。

  可以預料,一定期間內傳統行業經營下行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導的新興行業上升力量將繼續並存。滬市上市公司仍須繼續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以“一帶一路”、製造裝備産業升級、“網際網路+”等宏觀戰略為依託,積極推動戰略新興産業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