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投資者不斷涌入 港股"殼股"、"細價股"遭炒作
- 發佈時間:2014-09-15 07: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娟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機構投資者、海外資金為主的港股市場,正在發生一些細微的改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內地投資者的比例正在增加。 而隨著內地資金不斷涌入,在增加市場活躍度的同時,也給港股估值偏好、炒作風格帶來一定影響,比如,“殼股”、“細價股”遭炒作。
內地投資者悄然增加
港交所數據顯示,在外地投資者中,歐美投資者佔了很大比例,而內地是除了美國、英國、歐洲其他地區之外最大的投資者來源地,內地投資者在外地投資者中交易佔比達到11.1%。而在2012年,這一數字還是8.5%。
數據顯示,內地投資者在外地投資者中的佔比近年來在穩步上升。2005年,內地投資者交易佔比僅為5.41%,而2007年這一數據上升到了8.22%,到了2009年,佔比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1.86%,此後略有下降,2012年為8.49%,到了2013年,內地投資者的交易佔比再次達到11%以上,為11.12%。按照市場整體交易額的佔比來計算,2013年內地投資者的比例為5.1%,而2012年為3.9%。
這一變化從內地機構對港股的態度也能看出。比如上海一家陽光私募産品的投資範圍中,都加上了“在法律允許範圍內可參與香港證券市場的投資”這句話。
與內地投資者的參與度漸高同步的是,從去年以來的港股結構性上漲行情來看,市場那些公認的大藍籌鮮有整體性的靚眼表現,而大批中小市值個股持續保持著高歌猛進的態勢,甚至大有和去年一路走牛的A股創業板指數遙相呼應之勢。
有分析認為,大量涌入港股的內地資金,正在對港股市場的估值結構産生深遠影響,而香港和內地投資者對企業估值和資本定價思維上的巨大差異,成為港股很多中小盤股股價大幅波動的重要因素。雖然這些內地資金的實力還無法和強大的國際對衝基金抗衡,但是在和香港本地資本的定價權博弈中,內地資本已經開始慢慢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小股票受到關注,與內地炒家增多有一定關係。”有業內人士表示,內地的投資者多了,導致現在一部分美股的波動也很大。
港股市場偏好出現變化
在近期的港股市場上,“殼股”的炒作備受關注。比如英發國際(00439,HK),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最高漲幅就已高達15倍,堪稱港股市場的大妖股。
對於英發國際的暴漲,有人認為是機構資金炒作,也有市場人士分析稱其注入資産良好,新東家深圳光啟的“超材料”概念值得關注。其實,這是港股市場利用借殼概念爆炒低價股的一個代表,而這與A股市場上借殼上市被瘋炒的故事何其相似。
《每日經濟新聞》此前曾報道過,市值低於10億港元(8月前)的香港本地10家上市券商中,已經有4家做出了賣殼的動作,或者曾傳出賣殼的消息。而香港的小盤券商股也一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短時間內漲幅可觀。顯然,這與內地企業“借殼”的預期不無關係。
近年來,內地到香港買殼的公司不斷增加,最近兩年趨勢更加明顯,這就推動了殼資源價格不斷攀升。以香港主機板為例,1997年的殼價大約在6000萬港元,而2011年上升到1.8億~2.5億港元,在2014年更是達到3.8億~4.5億港元。
在“滬港通”即將啟動的情況下,香港本地的投資者以及國際投資者一直在擔心,未來的港股市場會不會徹底被“A股化”,也成為一個“喜小”、“喜差”、“喜新”的市場。
其實,炒作並不是A股市場的專利。一位資深港股投資者這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港股機構投資者的投機性一點也不比A股投資者差,我知道深圳一大片機構專門惡意炒作港股小盤股,可以説凡是小盤股,基本都有機構的資金。”
“香港機構的操作手法,其實跟內地類似,都有坐莊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香港市場很多股票的流動性很差,忽然大起大落一般都是有資金在操縱,“香港的小機構經常做這種事情,真正的散戶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能量。”
而在香港金利豐證券研究部董事黃德幾看來,香港的細價股炒作不是一個好現象。“A股有停牌制度,長期不盈利會被處理,而香港上市的公司虧損七八年都沒關係,並且可以在他們自己認為合適的時候發行不超過20%的股份。”
“因此,香港上市的公司有‘印鈔機’的效果。一旦這些實力一般、估價較低、市值較小的股票被熱炒,出現了大幅上漲,那麼這是市場見頂的信號之一。”黃德幾進一步表示。
不過,內地資金在港股市場仍然是 “少數派”。“港股直通車到現在,港股市場內地投資者在外地投資者中交易佔比只有11%,佔整體交易額的5%,還不夠多。”在他看來,未來隨著入港的內地資金量日益增大,在增加港股活躍度的同時,也會給市場偏好帶來影響,“兩個市場的偏好會適當中和,但內地對香港的影響會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