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倒逼港股ETF
- 發佈時間:2014-08-08 08:3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娟娟
當投資者關注滬港通可能會抹平AH股差價的時候,忽略了資管産品可能出現的變化—它們可能才是抹平AH股差價的重要工具。
滬港通的開通已然進入倒計時。8月6日下午,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滬港通還有六周時間—這是目前最確切的時間表。
資本市場對滬港通已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甚至多數觀點認為滬港通是撬動這輪藍籌行情的最重要原因。
然而在許多專業人士眼中,滬港通的意義並不在於此。“跨境ETF産品才最能代表滬港通推出的意義,跨境ETF這類産品,會對滬港通機制解讀得淋漓盡致。”滬上一位接近港交所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認為滬港通最大的影響在於ETF,並不只是簡單的二級市場套利。
目前,國內僅有兩隻港股跨境ETF,但無論在申購方式還是申贖效率上都存在很大限制。滬港通開通後,這些缺陷會被新的跨境産品所彌補。而兩隻老的港股ETF不得不面臨命運選擇:或壽終正寢、或升級換代。
滬港通給整個內地資本市場帶來的影響是長期持續的,而這種影響也將很快擴及到整個資管行業。“目前我們關注不多,但將來推出相關産品是必然。”一家券商資管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大型基金公司在進行相關産品的調研和準備,只要系統測試已通過,産品會馬上推出。
老港股ETF危機
“滬港通開通後,跨境ETF數量會增多,體量增大,這類産品對資産管理人是利好。”興業證券資管部門的一名基金經理表示。
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因其在産品設計上的種種創新,在國際市場中迅速崛起,被認為是百年金融史上的三大創新之一。
跨境ETF是ETF的一類。以境外資本市場證券構成的境外市場指數為跟蹤標的、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為境內投資者提供了優良的參與境外市場投資的渠道。
跨境ETF在海外市場發展比較成熟,但在中國卻十分緩慢。中國最早在2008年左右才有基金公司作出過跨境ETF方案。直至2012年才有兩隻港股跨境ETF正式上市交易,但其也受到諸多限制。
實際上,當時兩隻港股ETF推出之時,其被認為是為內地投資者投資香港股市提供通道的“小港股直通車”,但遺憾的是,此後再無其他港股ETF推出。華夏的恒生指數ETF和易方達的恒生國企ETF也成了目前為止僅有的兩隻港股ETF。
並且這兩隻ETF誕生後的成長過程也不順利。截至6月15日,華夏恒生ETF資金規模為1.18億份,基金規模較一季度減少了1800萬份。其首發規模為35.86億份,可見已經有96%的産品份額被贖回。
另一隻産品,易方達恒生ETF首發規模16.17億份,2013年一季度規模已經降至1.73億份,截至2014年6月15日,基金規模為1.07億份,較上期又減少了1700萬份。
一位基金人士告訴記者,滬港通實行後,市場上將會有很多真正意義上的港股ETF、跨境ETF産品,方便內地投資者投資海外市場。在他看來,滬港通最大的意義就在於ETF,滬港通能夠實現了ETF實物交換的屬性,解決了投資門檻過高等一系列問題。
添富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楊健今年5月份也曾表態:滬港通會讓RQFII及ETF發展更加正面。
“ETF産品適合進行資産配置,海外資金在這方面需求量大,大多數機構和少數個人投資者將會有很大興趣。”興業證券資管部門的基金經理認為。
倒逼老港股ETF轉型
其實早在2007年政府就提出開通港股直通車,規定一齣,引發市場一陣興奮。但此後進展緩慢,最後因市場、政策配套等原因又被推遲。直至2012年市場才推出了兩隻港股ETF—華夏的恒生指數ETF和易方達的恒生國企ETF,讓內地投資者投資港股有了工具。此後兩年,內地市場再沒有新的港股ETF推出,上述兩隻産品也成了國內市場上僅有兩隻跨境ETF。
滬上一位基金人士認為,現有的兩隻港股ETF有三個致命缺點,一是全現金的申購模式。由於其標的指數的成分股均在境外,做不到實物交換,所以其申購贖回採用全現金模式;二是效率低,買賣只能採用基金管理人模式,個人投資者不能直接參與;三是投資門檻較高,如恒生ETF最小申購贖回單位對應的為150萬人民幣,易方達也明確申購贖回的份額起步是200萬元。
在兩年前的市場環境中,上述兩隻ETF還有其生存的土壤。但其弊端也會讓其命隕于“滬港通”。有業內人士認為,港股跨境ETF完全採用現金替代的申購贖回方式,意義並不是很大。現金替代與T+2的基本模式效率低下,犧牲了資金的時間成本。
滬港通開通後,投資者將可以直接投資港股,申贖方式或也將採用所有股票的方式進行。有基金人士預計,隨著滬港通的開通,將會涌現更多的ETF産品,這樣的背景下兩隻老的港股ETF將何去何從?
“命運無非三種,第一摘牌退市;第二,推出新的ETF産品,老的ETF與其進行合併;第三對老的港股ETF進行改造升級。”上述基金人士表示,滬港通的開通考驗著兩隻港股ETF的存亡。
“很大可能性是進行轉型。比如修改合同,將現金申購改成實物申贖,可以直接用所有股票進行贖回,實現T+0交易。”該人士認為,如果照此辦法這兩隻ETF的生命力將獲得增強。但難度是對基金合同的修改,需要召開持有人大會。
滬港通開通後,老的港股ETF是進行升級換代,還是壽終正寢。就此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對華夏基金進行了採訪,但截至發稿尚未回復。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任浩宇認為,無論兩隻港股ETF最終結果如何,其已完成了歷史使命。
備戰滬港通
滬港通給ETF帶來了市場機遇,也給整個資管行業帶來機遇與挑戰。事實上,已經有部分機構開始嗅到背後利益的味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有六七家實力強大的基金公司早已著手準備,目前正在進行國內ETF與港股ETF的調研準備工作,相關人員也正在進行培訓。只要全網測試一通過,産品會馬上發行。
“我相信很多大的基金公司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這件事情,這是一個很大的商機。”滬上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有一些國內的基金正在著手佈局包括滬港通在內的跨境産品,尤其是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可能會重點佈局滬港通基金,而中小基金暫時可能還顧不上開拓海外市場。”華潤遠大基金人士表示。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任浩宇認為,對於小的基金公司來説推出新産品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前期利好釋放得差不多。大盤走勢也趨向穩定。而由於在香港市場可操作性低,小基金公司更不可能推出港股ETF。
但是部分大型機構不會錯過新一輪搶地盤的機會,“大型機構經常奉行全産品線的策略,滬港通帶來的産品機會他們自然不會放棄”。前述滬上基金公司人士認為。
觀望更多。北京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坦承,公司內部除了對滬港通制度作了一系列研究外,沒有其他動作,對於現有産品的投資邏輯進行調整、甚至是新發一隻針對滬港通的公募産品都沒有可能。該人士表示,因為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因此也不急於開發新産品。
深圳一家基金相關人士也表示,目前並沒有聽説公司在開發與滬港通相關的産品。不過,滬上一家券商資管人士認為,儘管目前並沒有太多關注ETF,但未來推出該方面産品將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