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洲國際的“港式市場化發股”
- 發佈時間:2014-08-04 02:30:56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陳娟娟
萬洲國際的發行明顯體現出新股發行成敗由市場決定,新股發行節奏由發行人自己掌握的特徵。
萬洲國際日前在香港市場的再次發行終於獲得成功。據媒體報道,在7月24日至7月29日的公開發售中,萬洲國際錄得約54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443億元,暫居港股今年“凍資王”第五位,集資額159.18億港元,為香港市場今年第二大融資額。
這是萬洲國際今年第二次赴港發行股票。在今年4月的首次發行中,萬洲國際鎩羽而歸。當時該公司擬以每股8港元至11.25港元的發行價格,發行36.55億股,最高募資411億港元。但最後終因市場認購不足而導致發行失敗。三個月後,萬洲國際捲土重來,並終於獲得成功。萬洲國際也因此讓國內市場的投資者見識了一次“港式市場化發股”。
“市場化發股”是最近幾年來A股市場新股發行一直都在倡導的。包括今年IPO重啟後的新股發行,受到了市場不少質疑。應該説,本輪新股發行確實算不上市場化發股,這其中甚至烙下了“行政化”印記。但是,在A股市場並不成熟的情況下,什麼是真正的“市場化發股”,其實是沒有定論的。
作為一種“港式市場化發股”,萬洲國際的發行體現出新股發行成敗由市場決定,新股發行節奏由發行人自己掌握的特徵。這應該是“市場化發股”的精髓。如萬洲國際既經歷了發行失敗,也經歷了最終的發行成功。但不論是失敗還是成功,其結果都由市場來決定。
而從A股市場來看,幾乎沒有發行失敗的案例。一個沒有發行失敗的市場顯然不是一個真正市場化的市場。當然,更重要的是,萬洲國際的發行節奏是由自己來掌握的。雖然其4月份的發股失敗了,但7月份該公司就捲土重來,這在A股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這體現了市場化發股的一種高效率。
不僅如此,萬洲國際的發行明確地告訴國內投資者,市場化發股並不是“三高”發行的代名詞。萬洲國際在經過了首次發行失敗之後,甚至選擇了“三低”發行。比如,就募資金額而言,萬洲國際將原來最高募資411億港元的計劃降為159.18億港元,將募資規模壓縮了60%。又如萬洲國際的新股發行價格確定為每股6.20港元,這也較原計劃最高11.25港元/股大幅下降了44.89%。而與此對應的是,萬洲國際的新股發行市盈率只有11.5倍,較原計劃的15-20.8倍大幅下調。
在萬洲國際向市場讓步的同時,萬洲國際的老股東以及PE也都向市場作出了讓步。如在4月份的發行中,萬洲國際原計劃發行36.55億股,這其中包括20%計7.31億股老股的存量發行。包括高盛子公司、新加坡淡馬錫、鼎暉投資和新天域資本都將借萬洲國際IPO之機而套現。但在第二次發行中,存量發行被取消,鼎暉等基金股東還與公司管理層簽訂了禁售協議。
正因如此,萬洲國際的第二次發行才獲得成功。也正因如此,透過萬洲國際在香港市場的市場化發股,投資者不難見識到A股市場的差距。這其實也是由於A股市場不成熟所導致的結果,這也意味著A股市場並不能片面強調“市場化發股”。因為這種片面強調“市場化發股”的結果,與香港等成熟的市場相比最終只能是南轅北轍。
□皮海洲(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