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半個多月之後,亨通光電(600487.SH)對華為海洋網路(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海洋”)的收購終於有了實質性進展。
6月17日,亨通光電董事會會議、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了《江蘇亨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産預案》,收購華為海洋的交易在公司董事會層面獲得了支援。
6月3日,亨通光電宣佈收購華為海洋51%的股權,此後公司進入停牌階段。停牌之時,恰是亨通光電股價的危急時刻。在一系列因素的衝擊之下,亨通光電的股價自4月底開始斷崖式下跌,到6月3日停牌之前,已經從22元左右下跌到15元左右,並且始終沒能出現好轉的跡象。
在這種情況下,這筆資本運作顯得極為關鍵,充滿著救市的味道。6月18日,亨通光電復牌後首個交易日,股價上漲5%左右,成交量也顯著放大。不過,在隨後一週之內的交易中,公司股價橫盤整理,並沒能延續繼續上漲的趨勢。
截至發稿時,亨通光電證券部電話始終無人接聽,時代週報記者發送的採訪郵件亦未獲回應。
打出華為牌
危機時刻,亨通光電打出華為牌。
資料顯示,此次交易涉及的華為海洋成立於2008年,是華為與英國知名企業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共同持股的合資公司,兩家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目前,華為海洋是全球第四大海底電纜工程商,主要從事全球海纜通信網路的建設。
根據公告,亨通光電計劃通過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方式,從華為手中買入華為海洋51%的股權,從而實現對公司的合併財務報表。
華為海洋是行業中的生力軍。此前,國際海纜市場80%的市場份額都是被NEC等國際巨頭所壟斷,但華為海洋自成立以後卻迎頭而上,不斷從巨頭手中斬獲大單。華為海洋COO毛生江曾對外表示,創辦十年的華為海洋已經簽約90個項目,讓業務覆蓋了超過75個國家,取得了128項行業專利,建設項目的總長度超過5萬公里。
而作為此次交易的發起者,亨通光電正在加大對於海洋業務的投入。
根據財報,2015年底,亨通光電的海洋業務收入僅2.84億元,收入佔比為2%,利潤佔比也僅為4%左右。但到了2017年,公司在海洋電力通信與系統整合方面的收入已提升至5.19億元,這一數字在2018年進一步上漲至11.8億元,收入佔比提升到3.49%,利潤佔比更大幅度提高到7%左右。
2019年4月,亨通光電發佈公告,宣佈計劃非公開發行股票,而募集的資金額高達52億元,主要理由正是為了投資海洋業務。
“華為海洋和亨通光電此前是合作夥伴關係,亨通光電也正下大力氣佈局海纜業務。”廣州某私募基金通信行業分析師李絮(化名)對時代週報記者説,“亨通光電積極推進海洋戰略,此次收購華為海洋的股權,可以説對雙方的業務和發展都有好處。”
受挫的股價
不過,與華為海洋之間的交易,並未能緩解此前被質疑風波給亨通光電帶來的衝擊。
5月14日,亨通光電發佈澄清公告,稱部分媒體5月12日發佈的《亨通光電33億預付款與集團69億其他應收款之謎》的文章為不實報道,並對文章中所提及的細節做了詳細解釋。
然而,亨通光電的股價卻依然處於元氣大傷的態勢中。從4月25日以來,公司股價不斷重挫,還遭遇了兩次跌停,在5月20日前後更創出了14.45元的2年曆史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年前,亨通光電大股東還發生了變更。2018年5月16日,原公司大股東崔根良與亨通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崔根良把自己直接持有的6774萬股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4.98%)轉讓給亨通集團,轉讓價格為37.32元/股,轉讓價款約為25.3億元。
在轉讓之前,亨通光電的第一大股東為崔根良,持股比例為19.93%,第二大股東為亨通集團,持股比例為10.68%。這筆協議轉讓完成之後,兩者對調,公司第一大股東變為亨通集團,持股比例為15.66%,崔根良則下降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4.95%。
實際上,在崔根良和亨通集團之間,公司股權的轉讓並非頭一次。
2015年6月,亨通集團與崔根良簽訂股份轉讓協議,亨通集團把公司總股本19.34%的股權,協議轉讓到崔根良名下。從那之後,崔根良開始直接持有亨通光電股份,並成為第一大股東。
時代週報記者致電亨通光電詢問此類股權轉讓的原因,但截至發稿,依然沒能得到其回應。
根據亨通光電公告披露,截至2019年5月10日,崔根良總計持有公司股份數量為2.8億股,其質押的公司股票總數為2億股左右,也就是説,崔根良把直接持有的71%左右的股份都進行了質押。另外,處於崔根良控制之下的亨通集團,總計持有公司股票數量約為2.98億股,其中1.1億股亦處於質押狀態。
在公司股價跌到最低點的5月中旬,亨通光電也推出了股票回購方案,計劃拿出不低於3億元、不超過6億元的自有資金,以不超過每股22元的價格回購公司股份,而當時公司股價徘徊在16元左右。6月20日,亨通光電實施了第一次回購,按照16元左右的價格,以2494萬元回購了152萬股股份。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