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倉位策略的誘惑

  • 發佈時間:2015-11-09 00:32: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年末的臨近,基金業的年度冠軍之爭也日趨白熱化。截至11月6日,長盛電子資訊和富國低碳環保以及新華行業分別以142.89%、131.27%和131.05%位居三甲,能在今年跌宕起伏的行情中取得超過100%的收益,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基金靈活的倉位策略。

  從基金季報中可以看出,長盛電子資訊的倉位策略最為徹底。今年一季度末時其股票倉位還高達84.03%,到年中已驟降至0.88%,這種一個季度減倉至接近空倉的操作在基金行業可謂前無古人。

  無獨有偶,富國低碳環保和新華行業輪換也在二季度減倉成功,股票倉位分別下降29.41個百分點和85.49個百分點。實際上,在排名靠前的基金中,只有很少幾隻基金年中倉位超過75%,可以説,若不是大幅減倉,這些基金很難保持如此驚人的年度收益。

  那麼問題來了,劇烈的倉位變化究竟好不好?答案其實很簡單,做對了就好,做反了就不好。那麼問題實際上變成基金究竟有沒有擇時能力。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結論是,混合型基金的大幅倉位調整並沒有從整體上體現出明顯高的風險收益交換效率,且近七成混合型基金因擇時帶來的收益為負值。也就是説,公募基金並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擇時能力。歸根到底,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和人性的弱點使得混合型基金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持續長期獲得超額收益。而前幾年天相投顧、海通證券等國內研究機構也得出過類似的結論:基金並沒有顯著的擇時能力。海外市場上這一觀點更被普遍接受,因而海外共同基金基本都保持高倉位運作。

  當然,基金整體不具備擇時能力不等於個別基金就不能擇時成功,而擇時成功的紅利永遠誘惑著基金經理進行嘗試。對於投資者來説,如果一位基金經理能夠多次成功擇時,那麼這只基金絕對值得長期持有。不過,真正具備這種魔力的基金經理,還會留在公募基金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