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林毅夫:“十三五”保持7%左右的增長應該沒有問題

  • 發佈時間:2015-09-11 01:56:1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李超  責任編輯:楊菲

  10日,多位專家在大連“鳳凰-北大國發院早餐會:中國經濟轉型新挑戰”上表示,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速依然存在“保8%”可能,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空間較大,如能用好投資機會,可以保持一個較長時間的中高水準增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林毅夫認為,“十三五”期間保持7%左右的增長應該沒有問題。對於經濟轉型中的國企改革,專家建言,應對競爭性行業企業和戰略性行業企業的改革方式有所區分,根據行業不同特性採取相應改革方式。

  增長潛力有待喚醒

  林毅夫在會上表示,中國存在GDP保持8%增長的潛力,能不能變成現實的增長率,取決於內、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方面,在國際經濟週期下行的情況下,“馬車跑慢”,增長率就會從8%往下行。國內經濟運作一方面受到國際週期造成的部分産業産能過剩影響,一方面投資減少。收入水準在過去幾年增長較快,而隨著現在競爭優勢産業逐漸轉型,如何找回新的競爭優勢産業,實現産業升級,其中既有市場的作用,又有政府的作用。雖然現在有很多産能過剩的現象,但就此認為沒有太多投資機會是不對的,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産業升級空間較大,而這些産業升級都是由投資來控制的。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有利的機會投資,把投資的機會用好。有了投資,就有人創造機會,有了機會就有收入增長,有了收入增長,經濟就會相對增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在整個‘十三五’期間,只要把這些迴旋的餘地用好,保持7%左右的增長應該沒有問題。”林毅夫表示。

  林毅夫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基礎設施存量還有差距。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應進行基礎設施的投資。同時,環境的改善需要技術投入,加上城鎮化等因素,都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有投資的機會就有投資的機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很多好的項目,但是財政狀況和中國不同。中國政府積累的負債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在40%到50%之間,這在全世界屬於最低水準。地方政府實行財政政策的空間很大,中國外匯儲備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傢具有優勢。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表示,中國經濟下滑,國際因素拉動是主要因素。到目前為止,房地産拉動的投資模式出現較嚴重的問題,以房地産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沒有發生改變,城市的治理體系、管理體系還沿襲著以房地産拉動的模式控制經濟增值,導致對於土地過度的依賴,形成大量的地方債務,也出現了短期的房地産結構性的供給問題。

  李鐵認為,中國比其他國家有更大的經濟增長點。內部通過積極的、正確的導向,還可以釋放更多的空間和活力。

  産業調結構潛力巨大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黃益平表示,中國經濟轉型過程比較複雜,簡單來看可以視為中等收入陷阱挑戰問題,現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過去支援重要經濟增長的支柱産業現在很難發揮作用,新的支柱産業還沒有形成,這是中國經濟遇到的最大問題。”

  林毅夫表示,打破中等收入陷阱,提高收入水準和勞動生産力水準,推動産業升級,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價值轉型,必須考慮不同産業的狀況,以及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發展的機會還是非常多,經濟在國際週期下滑下有一些壓力,這個壓力會變成改革創新的動力,根據各個不同行業的特性,中國可以保持一個較長時間的中高水準的增長。”

  林毅夫認為,中國在産業轉型升級方面存在多方面機會。包括裝備製造業在內的傳統製造業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在提升技術含量、提高産業附加值上的增長潛力非常巨大。傳統産業中像家電産業等達到世界級水準的産業必須研發新技術,以繼續保持領先優勢。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一部分可能被淘汰,一部分可以轉移到海外,提高産業附加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式的企業産品研發以人力資本為主,研發的週期特別短,國內巨大的人口數量、市場和各種配套措施都可以給予支援。另外,國防安全等戰略産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需要國家財政給予直接撥款,或者以政府直接採購的方式來支援,這些産業也有一些配套的需要。

  黃益平表示,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出口和投資“兩駕馬車”,反射到製造業裏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的製造企業,過去一直做得很好,出口每年增長25%、30%增長,現在不行了。一方面是因為全球經濟增長比較疲軟,另一方面是國內勞動力由過去的過剩變成現在的短缺,勞動工資過去十年每年都是10%以上的增長,過去靠低成本建立的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現在正在快速失去競爭力。”

  另一部分則反映在支援投資的重工業上面。黃益平表示,東北、西北的經濟主要靠一些資源型産業增長。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東北、西北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全國平均水準,這與相關行業高速擴張、大宗商品價格超速繁榮有關。“現在的問題是,經濟一減速,産能過剩非常厲害,很難來支援中國經濟。”

  黃益平認為,兩個行業之外的一些有競爭力的産業,在國際上正在不斷形成競爭力,不過總體上還沒有形成規模,不足以支援全國經濟的增長,需要給以時間讓這些新興産業培育起來。“今後兩三年我們會持續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下行的壓力有多大,取決於政府政策有多大力度。從産業更替的角度來説,産業結構調整可以迫使一些産業往上走。另外,從産品市場跟要素市場之間的雙軌制來看,要素市場的扭曲和干預還很嚴重和普遍,這是約束經濟增長和效率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産業升級和産業轉型的核心問題就是把市場化改革走到底,一方面推動國企改革,一方面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

  國企改革方式的選擇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9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表示,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醞釀一段時間,改革文件近期會陸續出臺。與會專家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方式應有所區分。

  林毅夫表示,國有企業在經營上總體來講確實比民營企業經營效率低。但從以往國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情況看,私有化後的企業從政府得到的保護比以前作為國有企業所得到的保護還要多,效率也更低。所以,在改革中不應把國有企業都當成一類,而至少必須分成兩類:一類是處於競爭性行業的企業,另一類是戰略性行業的企業。

  “這兩類企業改革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是競爭性行業,國家就不應該干預和補貼。競爭的結果,如果效率低的話,可能被其他競爭性的民營企業給兼併收購甚至退出;對於戰略性行業,是國有企業比較佔有優勢,那麼將來這種狀況下,到底是民營比較有效率,還是國營比較有效率,其實很難説清楚,因為它所在的行業,通常是具有兩項,一個是壟斷,一個寡頭。如果國家不給補貼的話,這個行業是不存在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