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創新成新常態下銀行業發展主題

  • 發佈時間:2015-03-09 00:30:4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 曹飛燕

  新常態是我國經濟運作的速度、結構、動力發生變化的集中反映,是經濟增速步入中高水準,追求更加平衡、更高品質的發展階段。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相伴金融領域變革使銀行業的經營環境日趨複雜,銀行業資産風險受去産能化、去杠桿化的衝擊影響持久而深遠,行業整體發展速度將持續放緩。

  銀行業步入新常態

  在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和需求兩端發生變化,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等也相應轉變。從需求看,原有的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同步放緩,未來的增長動力將主要來自內需消費的增長和技術創新的紅利;從供給看,人口紅利和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逐步減弱,勞動力、原材料、資金等生産要素綜合成本上升,導致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強,而新的改革紅利還沒形成和釋放;從經濟風險看,前期的政策溢出效應依然在發揮作用,但資産價格泡沫嚴重,房地産行業去庫存壓力大,政府負債率趨高,大宗商品市場波幅加劇,都使銀行業面臨傳統的信用風險、不斷增加的市場與操作風險及關鍵時點的流動性風險挑戰,這些因素會制約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對結構調整産生深遠影響,並進一步加劇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從宏觀政策看,2015年將繼續保持宏觀政策調控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消費、投資、進出口更均衡地拉動增長。

  應該看到,跨界融合與商業模式創新正帶動新一輪産業升級,新業態、新增長點正在涌現,如“一帶一路”戰略帶動對外直接投資快速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戰略實施將推進基礎建設投資和互聯互通;國有企業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實質性推進將推動兼併重組等;新能源汽車、3D列印材料應用、智慧機器人、APP的廣泛應用等不斷成長的新業態;伴隨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遷,傳統的生存型消費逐步向醫療、教育、旅遊休閒等改善型消費升級等。

  只有深刻認識、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深入分析經濟新常態下銀行業面臨的經營環境、市場機遇和風險挑戰,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銀行業單純靠拼規模、上存款、要利潤的高增長模式,加快改進戰略定位、業務模式和管理機制,加強全面風險管理,進入創新模式、變革服務、拓寬渠道的內涵式增長階段。銀行業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銀行業盈利增速趨緩的新常態。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銀行業資産和利潤持續多年的高增長也難以為繼。根據銀監會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末,銀行業總資産168.2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各項存款餘額117.4萬億元,增長9.6%;各項貸款餘額86.8萬億元,增長13.3%;不良率1.29%,撥備覆蓋率230.5%。同時,2014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12.7%,較前5年平均下降了近一半。預計2015年央行將延續上年度的不對稱降息,通過利率手段讓渡利潤反哺實體經濟,受資産規模擴張速度放緩、利率市場化程度加快、資産品質壓力加大、減值損失準備增加、監管更趨規範、同業跨業競爭加劇和網際網路金融衝擊等多重因素影響,2015年銀行業凈利潤增速將顯著放緩至個位數水準。

  二是監管趨嚴的新常態。2015年持續變化的監管框架與風險文化,將使監管政策更加注重公司治理、資本約束和新會計準則的應用,未來審慎持續監管措施更為有效,市場化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合規性監管要求日趨嚴格,對銀行的資本金、流動性和融資要求標準不斷加碼,這些將持續挑戰著銀行的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業務創新、資産定價等綜合管理能力。

  三是宏觀調控的新常態。“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將成為2015年貨幣政策調控的主基調,穩健貨幣政策中性偏松,調整的節奏和頻率可能更加積極。預計受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拖累,2015年上半年貨幣政策偏松的空間打開,降息降準和定向寬鬆的組合運用更為普遍。

  四是創新驅動的新常態。創新驅動將替代傳統增長模式下對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過度依賴,成為穩增長的驅動力。在創新驅動下,金融業生態更趨多元,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成為新常態。2014年7月25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獲准籌建;同年9月29日,浙江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獲准籌建。2015年,已經獲批的民營銀行預計將陸續開業,成為服務實體經濟和當地區域經濟的新生力量,但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準入退出機制將逐步形成,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強。

  銀行業持續發展的六個著力點

  一是治理結構創新。公司治理是公司管理層、董事會、股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利益驅動機制、權利約束機制、責任保障機制三位一體的統一。隨著國家現代治理的完善和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為商業銀行治理結構創新的關鍵。通過混合所有制健全組織架構,清晰職責邊界,實現商業銀行獨立運作、有效制衡、協調發展。

  二是商業模式創新。借鑒並融合網際網路金融互聯互通、跨界整合的發展思維,建立“商務+金融+社交”的生態圈平臺,通過財務、汽車、住房、醫療保健,以海量客戶、高頻接觸為目標,以網際網路的生活化場景應用實現非傳統金融領域的業務突破,以傳統金融領域的網際網路化實現業務條線的相互滲透,打造完善的網際網路交互平臺體系,最終形成立足於社交金融,將金融融入醫、食、住、行、玩等不同生活領域,實現財富資産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管理等互聯互通的業務佈局。

  三是渠道佈局創新。第四次工業革命企業組織的主要特點是在實現網際網路、物聯網基礎上的“小型化、智慧化,專業化”。未來“社區化、智慧化、小型化”將是銀行業物理網點佈局和轉型的方向,通過一家智慧型綜合支行+一些小型或小微支行+數量更多的社區支行+規模廣泛的自助銀行+隨時隨地使用的手機銀行,商業銀行將構築線下小型化與線上智慧化互動發展的渠道服務新格局。建立在自助銀行功能升級基礎上的社區支行是綜合支行的延伸,可以有效解決銀行服務客戶的“最後一公里”距離問題;自助銀行服務+零售服務專區是社區銀行最基本的服務功能,在此基礎上加入VTM(遠端智慧櫃員機)+網際網路金融是智慧升級版的社區銀行,再加入速遞服務、便民設施、兒童娛樂等便是全功能的社區金融服務中心,是普惠金融和老年金融的重要組成;具有介質隨身、服務及時和典型的“規模經濟”特徵的手機銀行則是中青年客戶移動生活的門戶入口、移動金融服務的主要平臺和生活服務的主要渠道。

  四是産品服務創新。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低資本消耗、高收益回報、風險總體可控是産品服務創新的方向,而相應的社區金融、小微金融、移動金融和資産管理成為業務創新的重點領域,通過精細化管理、高品質服務和業務組合創新,實現銀信、銀基、銀證、銀保等各類業務合作,為客戶提供需求滿足+應用場景(平臺)+解決方案(金融、技術)的綜合化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可以持續改善客戶體驗,提升客戶黏合度和忠誠度。

  五是管理效率創新。在當前利率市場化衝擊的形勢下,通過條線化改革縮短組織層級,深入滲透産業鏈,將客戶結構重心下沉;通過管理創新,重塑業務流程,縮短前中後臺的距離,加寬層級管理幅度,降低運營成本,以提升市場的響應速度;通過優化資産負債結構,確保資産和負債之間在總量、價格和期限上合理匹配,可以有效提升單位資産效益。

  六是技術支援與數據應用創新。一切決策、管理都是基於對資訊數據的判斷,包括對客戶提供服務的系統、客戶支援和自身運營管理系統等,是實現工作流程的精細化、標準化的技術保障。目前,傳統銀行業正面臨數字化和數據變革,據估算,未來通過網際網路和移動渠道完成的零售銀行銷售與諮詢份額將從2012年的15%增至2020年的40%以上。為此,銀行業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推動業務向數字化轉型,推行以數據為中心的經營策略,打造集金融、購物、支付為同一平臺的“銀行融合電商”綜合化經營模式,通過客戶數據行為分析,精準定位銷售,改善客戶體驗,不斷完善直銷銀行、移動金融等業務虛擬渠道服務功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