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4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降息並非全面刺激的開始

  • 發佈時間:2014-11-25 00:43: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轉A01版)通過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來實現高效率的“降息”?是冒著傳統投資驅動的風險繼續進行貨幣放水,還是提高技術水準和創新能力、提高勞動生産率來實現中高速增長?前面的路無疑更容易,但長期看成本較高。

  中國經濟“新常態”有很多特徵,其中經濟增速放緩是公認的。這一放緩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規模,投資回報邊際遞減,建立在模倣和學習基礎上的後發追趕優勢逐漸削弱。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連年下降,目前已經降至15.9%,但經濟體整體實際並不缺錢,M2連續保持在13%以上,遠高於GDP與CPI之和。在投資消化不了過多貨幣的情況下,一味寬鬆和刺激,必然會産生寬鬆“後遺症”。

  經濟增速放緩會一直持續下去嗎?有一些觀點認為會,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斷下滑並最終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要出臺政策去不斷刺激經濟。應該看到,經濟增長從根本上是由勞動生産率提高帶來的,中國要突破增長瓶頸、獲得長期增長潛力,只有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勞動生産率。

  宏觀調控在目前要做的是一方面進行經濟“托底”,避免“脫軌”影響改革和創新的開展,另一方面是不斷解放生産力,大力鼓勵創新創業創造。在這方面,政策鬆綁的空間很大。

  例如,金融改革要建立完整的體系,以金融價格來擔當科技創新行業和企業的“指揮棒”,保證極少數的優秀企業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社會保障體系要建立有利於支援創新創業的“兜底網”,保證大多數的創新創業“試錯”後能夠公平而有效率地退出。教育、人力資源體系要作培養和發現真正的創新人才的“搖籃”,支援人力資源自由流動,支付反映其市場價值的對價。其他資源價格、行業準入也要走向市場化,打破壟斷,拆除“玻璃門”。財稅政策要與之相協調,不僅把錢花到真正該花的地方,還要集合資金建立起能夠長期支援創新的“錢包”。政府監管、行政職能轉變更要走在前頭,自斷“手臂”,還市場之手。

  試問,這些系統性工作豈是數次降息能夠代替?以貨幣放水、全面刺激代替結構調整、深化改革的努力不可取、不可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