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期交所競爭規範有望出爐

  • 發佈時間:2014-11-10 01:22:2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實習記者 張利靜

  期貨市場內外競爭不斷加劇,其背景是國內經濟趨於活躍開放,實體需求多樣化;人民幣也正在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而歐美期貨市場競爭已經較為充分,面對發展尚不完善的中國市場,雖然面臨多種阻力,但仍擋不住“中國份額”的美味誘惑;規範中國期貨市場競爭秩序,提高以期貨交易所為主導的期貨經營機構對外競爭力和對內服務能力,比此前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獲悉,期貨市場發展新形勢之下,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四家期貨交易所內外競爭秩序問題,年底附近或將有相關舉措出臺,內容或涉及在傳統領域規範競爭秩序,以及在集中清算方面的競爭及合作問題。

  品種競爭“餘額不足”

  在傳統領域,期交所之間的競爭正趨於白熱化。

  一位期貨公司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商品期貨交易所在傳統的上市品種競爭方面正在進入“爭無可爭”的境地,交易所以搶佔品種為手段進行産業客戶爭奪的同時,對金融投資機構客戶的爭奪也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交易所越過期貨公司會員,直接“開發”投資機構的現象。“畢竟,成交量及成交額是期貨交易所生命線和業績直接衡量指標,交易所在品種資源和客戶資源的爭奪上可謂不遺餘力。”

  近兩年商品期貨交易所公佈的籌備上市品種清單中出現重疊現象,尤其期交所“自留地”的區域特色面臨打破、交易所跨區域上市期貨品種,是期交所在傳統領域競爭激烈的最明顯注腳。其背後,是監管部門對品種上市條件要求嚴格,其中僅“須符合一定産業規模”的限制就將許多潛在上市品種卡在門外,造成期貨品種成為一種有限的稀缺資源,伴隨著品種上市速度加快,期交所逐漸進入品種“餘額不足”的窘境。

  同時,伴隨著期貨市場財富管理功能的凸顯,金融機構加速入市,對金融投資機構客戶資源的佔領成為期交所的必爭“高地”。據了解,去年以來,在産業調研及研討會議中,投資機構身影頻頻出現。以優化手續費收取方式為代表的,針對這部分客戶交易特點的專門討論研究及服務措施也密集進行及出臺。2012年以來,各家期交所均多次下調保證金及手續費水準,不少品種降幅在50%以上。

  這些舉措在優化交易所服務的同時,卻給會員期貨公司帶來不少困擾。華東一位期貨公司營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交易所手續費降低後返還空間縮小甚至取消返還,對整個公司而言壓力或許不是很明顯,但對依靠經紀業務的營業部來説,帶來的結果是本不寬裕的“口糧”顯得更加可憐。而部分交易所對投資機構客戶單方面優惠甚至變相直接開發,則被部分期貨公司人士斥為“嫌貧愛富”、逾越底線。

  部分投資人士則表示,這是期交所優化費率結構,提升服務能力的表現。“這些競爭促使了交易所之間的競爭更加多元化,符合市場實際發展需求。”

  今年的相關數據顯示,1-9月份,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1693百萬手,成交金額183萬億元。其中,上期所、鄭商所、大商所、中金所成交量佔比分別為31.66%、27.52%、32.9%、7.91%,成交金額比例分別為24.65%、8.88%、17.32%、49.15%。“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仍基本處於勢力均衡狀態,各家交易所多一分少一分的爭奪都將直接影響到自身的地位。”上述市場人士稱。

  場外高地不可錯失

  以品種及投資機構客戶資源的爭奪為代表,國內期貨交易所進入了全面競爭及深度競爭階段。一位市場研究人士指出,伴隨著實體需求多樣化及衍生品工具豐富,國內衍生品市場環境正在悄然變化,現貨交易所、OTC市場的發展以及境外市場主體的深度參與,正將期交所推向更加廣闊的競爭領域。

  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統計的2013年全年成交量數據,大連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成交量全球排名中分別錄得第11位、第12位、第13位和第19位的好成績,豆粕、豆油、菜粕、螺紋鋼、銅、白銀等多個品種在全球名列前三。

  部分市場研究人士認為,上述成績並不能説明中國期貨交易所的競爭力有多強,畢竟中國在多個工業、農業鏈條具有龐大的基礎市場資源優勢,反而顯示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金融期貨等高級産品的匱乏,在服務、技術等軟實力方面,與國際市場相比國內期交所也有很大提升空間;歐美市場競爭充分、空間狹小與中國市場龐大、發展初級的對比,不可避免地將使一部分國際玩家“聞香而來”,這些交易者身經百戰、策略成熟,市場有其逐利性,如果國內交易所之間沒有形成規範的競爭秩序,尤其在鼓勵金融創新的當下,有可能出現一些不當的套利行為。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商品期貨交易所內部衝突形成解決機制之前,衍生品工具需求的市場發現促使一些具備實力現貨交易所不斷完善功能,提升客戶吸引力,場外清算“頭籌”也花落別家,本來在衍生品結算領域有先天優勢的期交所似乎略顯倉促和被動。

  在央行的批准下,上海清算所於今年8月4日正式啟動國內首批場外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業務——人民幣鐵礦石掉期和人民幣動力煤掉期中央對手清算業務。雖然在標的選擇上,這和商品期貨交易所存在較大區別,且交易機制採取做市商報價的場外交易模式,但部分市場人士反映,這對期貨市場已經形成一定客戶分流效應。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場外清算領域,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牌照放行之初,永安期貨總經理施建軍在一次會議中提出,憑藉期貨市場在衍生品風控及結算方面的優勢,可考慮建立以期交所為主導、期貨公司參股形式的場外清算平臺即中央對手方。“交易所的數據全面性和處理能力,以及與産業結合方面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場外市場,期交所是不可避免要充當著探路者角色。”民生期貨市場發展部副總經理説。

  而一些行業人士認為,在此方面,上海清算所已經領先一步,期交所若不及時綢繆或錯失“高地”。

  另有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部分經濟前沿的地方政府也在場外清算領域有所謀劃。對此,上海一位資深市場研究人士表示,場外市場空間巨大、主體多元、方式靈活,但這些優點的背後是監管空白、競爭無序、違約風險,因此,在場外清算等核心環節的監管及競爭規範的統一尤為重要和迫切。

  留住期貨“阿里巴巴”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知情人向記者透露出,目前香港地區代理國內外盤期貨交易的機構已達30余家,其中包括2006年前後走出去的六家期貨公司分公司。而伴隨著交易平臺資訊技術的進步,部分機構憑藉便利的網路平臺甚至展開網際網路攬客、網上服務模式推廣外盤代理業務。

  外盤交易走俏的背後,國內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近年來一直徘徊在2000億元水準。有市場人士指出,類似阿里巴巴出逃現象在期貨市場早已有之,2000億元規模難以突破,有很多值得市場反思的地方,國內缺乏足量沉澱資金,巨型企業選擇在國外市場保值,背後不乏各交易所之間的競爭因素,往更深追究,是國內外市場的包容程度和吸引力的區別。

  而國際市場在發展成熟、競爭充分的情況下,以中國為交割地的離岸期貨合約的接連開發,以及紙原油、紙黃金等曲線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期貨品種”,表明國際力量已經深度參與進來。

  上述資深市場研究人士指出,國內期交所的競爭規範不應該為了規範而規範,而應該與釋放市場活力同步進行,否則規範將最終帶領市場主體走向“死路”。他表示,比如我們奉行的“單一品種標的”原則,品種雖大卻容易顧此失彼,造成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不健全,“大品種”不一定意味定價權,定價權是由産業鏈條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決定的。“一個品種固然好管理,但我國資源分佈有地域特色,不是現有的交割制度能夠完全解決的,必要情況下,一個期貨品種可以根據市場實際設兩個標的。另外,同一個期貨品種在兩家期交所上市交易也不能理解為亂象,這樣反而是將選擇權利交給市場,倒逼交易所提高服務能力。”

  競爭與合作是無法隔離的兩個問題。屈曉寧表示,對於期貨交易所而言,合作更大於競爭,特別是在國家戰略意義和海外金融市場的衝擊下,交易所在帶領期貨公司向外走、向上走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最近幾年上市品種的越來越國際化和擬上市的期權、外匯期貨,無不體現出這點。交易所之間的溝通程度和相互學習將直接決定中國期貨市場在面對國外金融機構時的地位。”

  對於期交所的競爭途徑,有市場研究人士建議,交易所在産品競爭之外,還可以在費率結構等專業服務能力方面進行差異化競爭,同時珍惜品種資源,做精做細,盤活“僵屍”品種;此外,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須引起足夠重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