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刺激産生的就業過猶不及
- 發佈時間:2014-10-29 01:09:20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證券報:經濟增速放緩,就業指標仍比較健康,是否可以認為,即使不通過改革提升潛在增長率,對就業仍不必擔憂?
蔡昉:從短期看,勞動力市場確實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人們常説“經濟下行”導致“就業壓力”,這完全是習慣性説法,想當然而已,並沒有統計數據予以支援。現在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的水準,減去約4.1%的自然失業率,可以得到週期性失業率不足1個百分點。我們的一項調查顯示,城鎮調查失業率比官方數據更低,甚至有可能目前完全不存在週期性失業。這是因為當前我們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並不是經濟週期。從實際情況看,勞動力市場最主要的表現還是招工難,最近一兩個季度大學生的結構性就業難也出現了一定緩和。
不過,短期不存在就業壓力並不意味著長期沒有就業風險。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太旺盛會導致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意願降低,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人工資的趨同意味著教育的回報率下降,轉換成老百姓的反應就是“讀書無用論”。未來,産業結構升級速度會越來越快,第二産業資本密集型崗位和第三産業技術密集型崗位會要求更高的受教育年限,農民工必須在現在的基礎上,提高兩年至四年的教育水準才能滿足需要。“百年樹人”並不僅僅是個比喻,過去20年,中國教育經歷了普九和擴招,但全部成年人的受教育年限僅提高了2.7年。如果不能未雨綢繆,將來遇到的問題會很嚴峻。
當前,與政策刺激相關的行業尤其是基建類行業的農民工就業較為集中,但這些行業面臨著産能過剩甚至泡沫的風險,將來很多人會面臨週期性失業。而歐洲的經驗顯示,週期性失業接下來就轉變為結構性失業,如西班牙的建築行業在90年代得到大發展,年輕人受教育積極性降低,結果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相繼爆發,即使其他行業有所恢復,勞動者素質不能適應,導致高達50%的青年失業率。讓農民工自己預見這個問題並不現實,政府要替他們著想,通過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其人力資本。
中國證券報:是否可以理解為,以就業為名進行的政策刺激可能帶來更大的就業問題?
蔡昉:由於目前沒有明顯的週期性失業,政策刺激産生的就業則會産生過猶不及的效果。結構性的就業問題是存在的,也需要積極應對,但不能靠總量政策來解決。
中國證券報:有報道稱,在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中,將有600多所國家普通高等院校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佔高校總數的50%。這能否有效應對當前的大學生結構性就業難題?
蔡昉:很顯然,這是要應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這種做法可以嘗試,但是否要有這麼大的動作,值得商榷。一個這樣做的理由或許是: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與大學生相比,就業率要高得多。但是從兩方面看,這兩者之間是不可比的。一方面,讀職業教育的學生就業預期入學時已經定位了,即就是要做一個熟練工人,就業自然不會差。而普通高校的學生定位是更有創造性的崗位,與目前産業結構有一定矛盾,但未來呢?我們不可能永遠是産品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學職業教育的學生往往只是把職業學校當成一個職介單位,現實中很多企業招不到工人的時候就大量使用職業學校的學生,有些工人還不到就業年齡,給的工資並不高,其中相當大的比例還被學校拿走了,所以職業學校的學生並不一定就擁有很好的技能。
從國外經驗看,有些國家如德國依靠職業教育立國,但是其製造業是從幾個世紀前就開始發展,並緩慢向前進步,技能相對穩定。而中國的産業結構處在一個迅速變化的過程中,所需技能隨著産業結構升級而不斷更新的變化速度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換句話説,如果普通大學難以實現與勞動力市場的有效銜接,誰能保證職業學校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我們都無法預期未來勞動力市場的技能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更側重通識教育,教給學生就業的軟技能,掌握學習新技能的能力和知識。所以從長期來看,普通大學比職業學校的就業風險要小得多。日本也出現過類似我們今天大學生就業難、品質下降的問題,政府遭到批評並順從民意,放慢了高等教育發展速度。不同的教育模式之間應當取得一個平衡,但不可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