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改革開放 中國做對了什麼

  • 發佈時間:2014-09-09 00:31:3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种經濟增長源泉與國際競爭力框架

  如果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這樣一個演變,首先可以將經濟增長的源泉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斯密增長,即基於生産要素重新配置或商品貿易收益的增長;二是熊彼特增長,主要強調來自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産生的增長;第三種為奧爾森增長,即源自於制度創新的增長。這三種增長在不同國家、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從國際競爭力框架的角度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和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在《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提出“三階段、十二根支柱”的框架。“三階段”為要素驅動階段(每人平均GDP小于2000美元)、效率驅動階段(每人平均GDP3000-9000美元)、創新驅動階段(每人平均GDP大於17000美元)。“十二根支柱”為制度安排、基礎設施水準、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性、健康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成熟度、技術推廣及應用、市場規模、企業成熟度、技術創新能力。

  要素驅動階段由四根支柱驅動——制度安排、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穩定性、健康與基礎教育。中國上世紀80、90年代能夠取得很好的發展,其中制度改革、基礎設施的先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效率驅動階段,即中國目前身處其中的階段,高等教育與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成熟度、技術推廣及應用、市場規模發揮著很大作用。

  創新驅動階段,即當每人平均GDP大於17000美元的時候,企業的成熟度,技術創新能力則成為很重要的因素。

  放眼海內外,“制度”是國家之間競爭力高低的首要及關鍵。具體觀察一下,改革開放是中國巨變的核心要素。在整個新供給經濟學理論框架裏,經濟發展分為總量和品質。總量是指生産力,品質則由競爭力來衡量。改革一方面釋放了存量要素(資源、資本、人才)的供給潛力,提升了要素的組合效率;另一方面,激發了創新的熱情和能力。開放的作用則在於引入了國外的生産力要素(人才資本、技術、管理),同時在需求端構建國際消費市場,向國外出口産品並加入全球經濟分工和迴圈。

  改革開放成效的初步解釋和分析

  結合西方經濟發展的三個動力源泉、競爭力框架以及新供給的觀點,筆者將從若干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過去30多年中國到底做對了哪些事情,有哪些原因保證中國實現了很好的發展。

  1、歷史底蕰。中國是具有5000年悠久文明史的國家,秦漢唐宋以及明朝中期之前,政府治理、經濟發展及科技、教育等曾長期處於世界前列,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能夠“以史為鑒”。

  2、文化優勢。中華文明強調“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改革精神;“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論;“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精神;和平世界主義的天下世界觀;儒家倡導的“入世”、務實理念,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情懷等;勤儉;重視儲蓄;重視教育;具有“強政府”傳統。

  3、理論先行。通過20世紀80年代初的“解放思想”,中國學習借鑒西方經驗,基於國情特徵和持續的實踐總結,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4、處於比較有利的地理位置。中國在亞太處於適中位置,陸海兼具;國土所處緯度大體在北緯20-60度,與美國類似,氣候較適宜;具有漫長的海岸線及全部處於國境內的長江、黃河。明朝中期以後大部分時間實行禁海政策,新中國成立後,面臨來自海洋方向的美日蔣臺威脅,沿海不敢發展工業,且海外貿易難以實施;改革開放後的沿海開放政策,促進了沿海發展,再帶動中西部發展。

  5、“一五”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包括土地改革、工商業改造、公私合營等,此外,前蘇聯援助的“156個重點項目”奠定了工業化的基本框架。

  6、改革制度。通過制度改革突破思想樊籬,廢除計劃經濟體制,通過改革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農村、政府、投資、物價、國企、財稅等全方位改革,由“政府配置資源”過渡到“市場決定”,大大提升了要素供給效率和“組合效率”。

  7、開放市場。上世紀80年代初興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地區開發;上世紀90年代以來,抓住全球産業大轉移和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入WTO,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現“兩種資源,兩個市場”;1994年實行匯率並軌。

  8、制定戰略規劃。提出了以實現“四個現代化”和“三步走”為核心的國家戰略;制定“五年計劃或規劃”;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及行業發展規劃。

  9、營造有利國際環境。1979年正式與美國建交,獲得最惠國待遇;與日本建立了較友好關係;中蘇關係緩和。從歐美、日本、港臺及世行、亞行獲得資金、技術;派出大批留學生。

  10、營造有利的國內發展環境。文革後,人心思定,人心思變,有利改革和發展;解放思想,暢通言路;強調“穩定壓倒一切”,不爭論,不折騰。

  11、建設強有力的各級政府。改革開放後,中央在“放權”的同時,推動形成了有利於激發地方活力和積極性的財稅管理體制;由職業“政治家”及專業化公務員組成的各級政府,治理能力較強,構建了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對經濟發展起到正向促進作用。

  12、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要想富,先修路”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有利於生産要素流動、商品貿易便利化的高品質鐵路、公路、機場、供電、電信等基礎設施,降低了“工業化”、服務業發展所必需的人流、物流成本。

  13、人口紅利(人口總量及良好教育)。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高出生率壯大了青少年總量;良好的基礎教育體系保證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工素質,滿足了工業化的需求,支撐了高儲蓄繼而支撐城市化所需的高投資;上世紀80年代至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

  14、農村改革及城市化、工業化。上世紀80年代的“家庭聯産承包改革”及鄉鎮企業發展,有力地促進了鄉村發展;不斷深化的城市化、工業化,帶動了就業,大幅提升了勞動生産率。

  15、形成混合所有制格局。通過國企改革和發展中小民營企業,發揮了國企充當宏觀調控工具、應對危機、發展公共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社會公平、彌補市場失靈等積極作用。

  16、具備超大的國內市場規模。中國是個國土面積大、人口達13億的大國,每個省的規模類似國際上“中小國家”,通過一體化的交通網路,可將具有關稅、高交易成本的“國家間”貿易轉化為無關稅的、低交易成本的“國內貿易”,並形成規模優勢、低交易成本優勢。

  17、初步建立現代金融體系及金融市場。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持續改革,中國已構建了由“一行三會”監管,由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租賃等機構組成的現代金融體系,並建立了上海證交所、深圳證交所等世界級的金融市場。

  18、提出並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文革後恢復了高考;上世紀80年代初,小平同志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召開全國科學大會;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

  19、形成了數量可觀的企業家團隊。上世紀80年代的鄉鎮企業發展及“個體戶”,奠定了企業家團隊的基礎;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後的“下海潮”,催生了一批具有現代經營管理能力的企業家。

  總的來説,中國過去35年的成功發展的關鍵,是因為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積極進取,遵循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