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一、走出間接金融體系的困境

  • 發佈時間:2014-08-25 00:31:2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金融體系是一個以商業銀行存貸款為主體的間接金融體系。它運用商業銀行存貸款再創造貨幣的膨脹機制,給經濟運作和經濟發展注入鉅額且不斷放大的資金供給,曾經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做出了積極重要貢獻。但時至今日,這種金融體系的弊端已愈加顯現,已到非改不可的程度。

  這種金融體系表現出兩個顯著特點:第一,1999-2013的15年間,中國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快速增加。M0從13455.5億元增加到58574.44億元,增長了3.53倍,年均增加額大約在3000億元左右;與此相比,M2從117638.10億元增加到1106524.98億元,增長了9.41倍,年均增加額在6.3萬億元左右,是M0的21倍左右。M2的增長率顯著高於M0,由此引致M2與M0的差額從1999年的104182.6億元快速增加到2013年的1047950.54億元。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中,M0是央行發行的流通中貨幣,M2大於M0的部分在名義上屬於各類主體的“存款”,在資金供給上則是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存貸款機制再創造的貨幣。由此可以看出,在經濟運作中,中國主要依靠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再創造貨幣機制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而不是通過央行發行貨幣增加貨幣供應量)。第二,在1999-2013的15年間,M2/M0的倍數持續提高。從1999年的8.74倍提高到2013年的18.89倍(其中,與2008年相比,2009年提高了2.07倍,這反映了2009年新增貸款規模突發性加到9.6萬億元的後果)。貨幣乘數原本是反映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銀行信用再創造貨幣的概念。如果不是教條式按照西方公式計算,而是根據中國實踐狀況,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貨幣乘數數值的影響程度舍去不計,就M2與M0的對比值而言,中國的貨幣乘數長期處於趨勢性快速擴張走勢。

  單一運用銀行信用膨脹機制的金融體系,有著諸多缺陷,不可避免地給經濟金融運作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其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資金錯配。在中國經濟金融運作中,資金錯配主要有五個方面表現。

  第一,主體錯配。在經濟金融的本源上,資金配置在城鄉居民與實體企業之間展開。為數眾多的城鄉居民在風險喜惡程度上呈現出複雜多元的結構,它能夠與眾多實體企業經營運作中複雜多元的風險狀況相匹配。這是一個通過金融市場的競爭機制複合選擇的過程。但在中國金融體系中,資金配置主體轉變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一方面以最低廉的利率從存款人手中獲得資金,另一方面又以最昂貴的利率(不論其中的金融鏈條有多長)將這些資金借貸給實體企業,從中獲得賣方壟斷性收益。由此,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功能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所取代,它們成為嵌在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之間且不斷膨脹的媒介主體,由此,資金配置主體嚴重錯配現象持續發生。

  第二,性質錯配。在經濟金融運作中,資金在性質大致可分為資本性資金和債務性資金兩種。其中,資本性資金是承擔債務性資金的基礎條件,也是保障按期償還債務從而維護市場信用和市場秩序的資金基礎。但在中國經濟金融運作中,資本性資金的形成極為困難。每年通過實體企業利潤和折舊金、股市融資額、股權基金投資和外商投資等所形成的資本性資金數額遠遠低於每年固定資産投資數額按照資本金制度的規定比例所需要的資本性資金數額,這一方面使得實體企業的各种經營運作活動嚴重缺乏資本性資金的支援,長期處於尋求銀行信貸等短期債務資金的困境中;另一方面,使得中國經濟金融運作長期在債務性資金擴張中展開,債務鏈條不斷延長且複雜程度不斷提高,各種運作風險日益累積。

  第三,期限錯配。銀行信貸實質上屬於短期債務性資金範疇(儘管在中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放貸中也存在著“中長期貸款”科目,但這些資金依然按照投資項目的工程進度逐年投放)。由於在風險喜惡程度上,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屬於風險厭惡範疇,放貸期限越長則風險越大,由此引致了短期信貸資金與長期投資項目之間的諸多矛盾現象發生。2013年6月20日銀行間拆借市場中出現的“錢緊”現象、2013年11月20日之後的銀行間拉存款大戰、2014年1月10日之後的利率快速上行現象等,在深層成因上均由資金期限錯配所引致。這種資金期限錯配使得中國經濟金融運作中呈現出一種難以思議的“寬貨幣、緊資金、高利率”的怪象。

  第四,産品錯配。幾何學上認為,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在金融學上,這表現為直接金融的交易成本最低,因此,就金融體系而言,應以“直接金融産品為主、間接金融産品為輔”。但在中國金融體系中,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存貸款等間接金融産品相比,公司債券等直接金融産品的規模,非但不成比例,而且發生了嚴重變異。在259108.49億元債券餘額中,由實體企業持有的數額僅為152.18億元,由城鄉居民持有的數額也僅4866.42億元,金融機構持有的比例高達95%左右。在經濟金融運作中,金融機構並非資金供給者,它們購買債券的資金來源於城鄉居民和實體企業的“各類存款”等,由此,債券由直接金融工具轉變成了間接金融工具,即由存貸款的替代品轉變成了存貸款的補充品(這解釋了近10年來中國債券發行規模明顯擴大,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無感到金融脫媒挑戰的主要成因)。

  第五,市場錯配。金融市場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從交易量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中,資本市場的交易量遠大於貨幣市場。在中國,金融市場分為銀行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主要展開的短期金融産品交易(相當於貨幣市場),它的每年交易量遠大於證券交易所市場;同時,銀行間市場的參與者只能是金融機構,由此它成為金融機構彼此之間交易金融産品、進行短期資金融通的市場,遠離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

  在這些資金錯配之下,各種累積的金融機制矛盾不斷加重,受體制制約,又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表內業務中衍生出了銀信合作、銀證合作、銀保合作、銀行理財産品等一系列變種類型,但不論金融鏈條如何延長、金融機構的業績如何增加,結果都是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乃至實體經濟愈益步入難局。

  要破解這種步入難局的趨勢,改變資金錯配狀況,提高直接金融比重,重新構建中國金融體系,變間接金融為主為直接金融為主,從各方面權衡,加快發展公司債券屬於風險最小、效應最明顯且最易於推進的選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