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劉曉冰詳解光熱發電商業化“正途”

  • 發佈時間:2014-08-15 01:22:3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郭力方

  “國內太陽能光熱發電産業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國家太陽能光熱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劉曉冰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介紹,國內光熱發電早有技術儲備和項目落地,卻直到今天才即將獲得國家實打實的激勵政策。

  他指出,正因為看過了眾多新興産業過去幾年所走過的産業化“彎路”,在充分總結前車之鑒後,國內光熱發電行業已經為未來大規模商業化勾勒出了較為清晰的“路線圖”:建設實驗電站,打通系統流程,發現供應商;建設示範電站,建立産業鏈基礎,打通産業鏈;建設規模化電站,完善産業鏈,降低發電成本;建設商業化電站,實現無補貼的競爭式發展。

  相對優勢明顯

  劉曉冰指出,當前國內光熱發電産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問題來自兩方面:一是技術成熟度不高,尤其是電站建設的系統整合能力不足;二是上網電價定價機制的不明確及不完善。

  不過,劉曉冰介紹,相對光伏發電而言,在熱能儲備完善的情況下,光熱發電通過前端生熱後端與傳統熱電工藝聯産,可以實現24小時連續發電,這種方式輸出的電能品質要遠甚于日利用小時數不足12小時的光伏發電。此外,由於熱發電避免光伏發電工藝中的硅晶光電轉換環節,無需昂貴的晶硅材料投入,其潛在成本下降幅度要遠甚于光伏。

  他説,更為重要的是,光熱發電在替代傳統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潛力不可小覷。按照資源統計,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裝機潛力約為16000GW,發電潛力約為42000TWh/年,折合年發電量可達420000億kWh,這一數字對比我國2012年49555億kWh的全年用電總量來講,意味著可替代當前逾8成的電力消費,這一潛力其他能源替代形式無法比擬。

  此外,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具有優異的環境特性。根據數據統計,以電站的全壽命週期計算,每發一度電,傳統火電帶來900毫克的碳排放,天然氣435毫克,光伏110毫克,風能17毫克,而光熱發電僅為12毫克。光熱發電整個工藝流程中的環境友好性可見一斑。

  “四步走”戰略

  劉曉冰表示,光熱發電的未來商業模式為,通過電價形成機制與技術發展機制的融合,重點發展和完善電站整合運維技術,從而牢固掌握設計技術。光熱發電産業要實現的是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商業化目標,構建完整産業鏈,直至不依賴補貼的商業化。

  他説,為實現這一模式,我們聯盟研究總結出光熱發電産業“四步走”戰略:第一步建設實驗電站,打通系統流程,發現供應商;第二步建設示範電站,建立産業鏈基礎,打通産業鏈;第三步建設規模化電站,完善産業鏈,降低發電成本;第四步建設商業化電站,實現無補貼的競爭式發展。

  劉曉冰介紹道,當前光熱發電産業發展處於從實驗到示範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行業的主要任務是開展槽式、塔式和蝶式等不同技術路線的實驗,每種技術類型不少於2個,這一階段對應的電站建設總規模目標700MW。在此過程中,要培育一批專業的電站EPC隊伍,以10家左右為宜。

  他預計,到2025年後,也就是完成上述第三個階段任務,國內光熱發電度電水準可降至0.6元/度,與傳統電力形式成本相當,屆時,光熱發電商業化發展階段才可正式開啟。

  他説,當前國內光熱發電成本電價約為1.38元/度,單位投資0.299億元/MW。預計通過4年時間,到2018年,可將成本電價降至1.15元/度,這期間需要政府投入補貼35億元。到2021年前後,發電成本可降至0.9元/度,這期間需要政府補貼預計80億元。到2025年前後時,國內光熱發電裝機量可突破5000MW,度電成本將降至0.6元/度。前後三個階段需要的政府補貼額度總計不到300億元,便可推動光熱發電正式進入“平價上網”時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