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我國未來幾年應對“銀發浪潮”的一個綱領性文件。第七次人口普查充分顯示了我國老齡化的速度之快、程度之大、範圍之廣、進度之深,超出很多人的預期。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與家庭,為深度老齡化時代養老健康做好財力和人力儲備的時間已經非常緊迫。因此,從現在開始,中央政府制定的關於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的每一個五年規劃都顯得十分重要。
《規劃》充分肯定了商業保險制度及商業保險機構在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明確了商業養老保險是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商業養老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在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不可替代性。指明瞭商業保險服務老齡化社會的重點及發展方向。
《規劃》指出,要促進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支援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商業養老保險和適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險,引導全社會樹立全生命週期的保險理念。
為社會提供物美價廉的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産品和服務,保險業責無旁貸。被老齡化催化的“銀發經濟”也為商業保險的發展開拓巨大空間。但未來的養老金融市場是開放性的,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基金都將在同一商機的促動下,利用本行業的優勢開發並提供各具特色的養老金融産品,這些産品之間也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無論哪一個行業,如果戰略上未能重視,沒有在合適的時間滿足社會需要,都有可能被擠出養老金融市場,喪失發展的良好機遇。保險業也不能例外。保險業不能緊緊跟隨“銀發經濟”的律動,失去的將不僅是保費收入。
《規劃》還強調,要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快研究開發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機構護理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産品。研究建立壽險賠付責任與護理支付責任轉換機制,支援被保險人在失能時提前獲得保險金給付,用於護理費用支出。
在我國養老保障第三支柱整體上缺乏國家稅優政策支援的情況下,保險業已從養老地産的角度切入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之中。保險業的商業養老地産是10多年來我國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和主要途徑。自2010年泰康人壽成立泰康之家投資有限公司,開創商業保險公司投資創建養老社區模式開始,我國保險市場上的頭部保險公司紛紛入局養老社區建設。10年後的今天,北京燕園、上海申園、廣州粵園、四川蜀園、和悅江南、梧桐人家等保險公司打造的養老社區儼然已成為中國高端養老産業的系列標桿。
按照“9037”的養老模式(所謂“9037”養老模式,指的是有90%的人選擇居家養老,3%的人選擇進入養老機構進行養老,還有7%的人在社區進行養老),除了機構養老護理之外,居家養老護理、社區養老護理更應該是未來保險公司需要大展拳腳的領域。保險業所累積的十年養老地産機構護理的經驗、技術和管理模式,完全可以化整為零搬到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環境中。保險業應抓住《規劃》所提供的老年普惠金融的發展機遇,積極為老年人的康養護理提供財力和技術解決方案。在財力上應開發適合養老市場需要的産品,為人們提供獨具保險特色的跨期養老金融産品和服務。同時,應發揮保險公司客戶數量龐大,可以無限攤薄康養護理機器人和其他人工智慧研發成本的優勢,集中力量為客戶解決未來康養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毫不誇張地説,未來保險公司在市場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今天參與國家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深度。
未來,缺乏強大的養老和健康服務能力,沒有優勢産品也沒有人工智慧加持的保險公司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在“銀發經濟”時代的健康險、養老險領域,特別是長期護理保險領域,若不能通過人工智慧來解決保險服務中的人力和成本問題,保險公司恐怕難以盈利。保險公司擁有海量的客戶,也擁有大量的資金,通過和科技公司合作,在解決被保險人醫療和養老財力問題的基礎上,盡力去解決護理人力短缺及成本的問題。這是未來保險業最廣闊的生存空間,也是商業保險向國家養老事業發展主力軍躍進的必由之路。(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助理)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