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激發市場活力 引導産業升級
- 發佈時間:2016-05-12 10:29:4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民革山西省委調研組一行6人對忻州市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檢查中,聽取了忻州市及各縣區民營經濟領導小組的彙報,召集全市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進行了座談,走訪了市政務大廳、市大學生創業園、定襄縣部分民營企業,並細緻查閱了相關臺賬資料。
調研組認為,從檢查情況看,忻州市委、市政府的各項工作開展迅速,政策措施得力,在破解長期桎梏民營經濟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上認真梳理,循因施策,成效比較明顯。
黨政一把手挂帥啟動高配模式
目前,忻州市及各縣(市、區)民營經濟領導小組均為黨政一把手“雙挂帥”的領導模式(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這種高配模式一方面説明瞭全市上下對於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政策落地的效率。
在黨政一把手“雙挂帥”的領導模式下,忻州市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金融振興為支撐、管理提升為抓手、企業發展為根本,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體制機制束縛、解放生産要素制約,著力營造公平競爭、優化升級的良好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促進了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升。
首先是全面放寬發展限制,著力解決了市場準入問題。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準”的原則,全市經濟組織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全面放開競爭性經營行業和投資領域,放寬登記條件、出資限制、經營場所限制、經營範圍和經營方式,鼓勵支援民間資本以多種方式進入可以實行市場化運作的行業和領域,2015年新註冊小微企業1472戶,2016年1-3月份新註冊民營經濟單位4111戶,增幅較往年明顯提高。
其次是統籌抓好創新發展,著力解決轉型升級問題。為進一步加快民營企業轉型項目建設,忻州市要求煤礦、鐵礦、煤炭運銷企業每年至少新上一個資源型以外的轉型項目。至2015年底,全市累計新上轉型項目64個,總投資為181.16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20.73億元。
針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忻州市建立了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全民創業專項扶持資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同時還加大了對轉型項目的金融支援力度,年度增量貸款、存量貸款盤活部分、“助保貸”融資要優先投放支援轉型項目。市委、市政府明確要求各縣市要安排不低於300萬元的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用於開展“助保貸”等融資業務,目前,忻州市“助保貸”已實現了14個縣(市、區)全覆蓋。至2016年3月底,全市共有428戶企業獲得14.6億元。
忻州市還加強了人才引進培養和技術創新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解決了民營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問題。同時,加強引導了對民營企業家的指導,著力解決了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問題。
此外,為了加強對民營經濟工作的領導,忻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組和各有關成員單位定期召開座談會,指導協調民營經濟發展工作。並且充分發揮了領導幹部聯繫民營企業的作用,著力破解了政商關係難題。
搭建服務體系強化引導扶持
除了黨政一把手“雙挂帥”的領導模式,忻州市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中還涌現出兩個“亮點”。目前全省“眾創空間”遍地開花,但是軟體服務良莠不齊,而中關村e谷的合作,因其專業的團隊和服務使得忻州市大學生創業園成為一個新亮點。而政府主導的“過橋資金”切實保護了民營企業的資金鏈,降低了短期融資成本,減少了非系統性金融風險,充分體現了服務型政府的務實高效。
但調研組同樣發現,在目前山西省經濟下行壓力大的背景下,忻州市也呈現出了經濟下滑態勢。民營企業在經濟寒潮裏面對歷史遺留問題、現實客觀壓力,逐漸暴露出發育不充分、轉型不徹底、融資困難大等共性、個性問題。
比如,發展觀念滯後。忻州市民營和中小企業在幾個大的發展機遇上,都因未能與時俱進、超前思維、快速動作而錯失良機。再比如發展方向單一、發展規模偏小、發展方式粗放、企業轉型意願低等。
同時,忻州市在民營經濟的發展上也有引導不力的一面。比如前幾年才發展起來的風電發電,由於發展引導不力才出現了現在的一哄而上、競相降價、惡性競爭的局面。
此外,忻州市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渠道窄的問題也很突出,“銀稅”合作工作開展略有滯後,有些政策落不實,沒有實施細則和具體操作方法。
對此調研組建議應當加大宣傳貫徹政策措施的力度,要把宣傳貫徹政策措施擺在首要位置;加大針對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的培訓服務力度;開展政策服務,建立政策落實評估反饋機制;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組建民營企業訴求平臺,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進一步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同時,調研組建議推動“晉材晉用”落到實處,對民營企業的重點産品省裏經評估合格後,建議省政府採購網、重大工程項目採購網同等條件下優先採用本土民營企業産品。
此外,調研組還建議加大對産業集群的支援力度。定襄縣法蘭産業,企業324戶,産能100萬噸,從業人員4萬多人,是亞洲最大的法蘭生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法蘭出口基地,在山西省的産業集群中可以説是數一數二的,建議省級産業發展資金,包括發改、經信、環保等部門的資金給予傾斜支援。